肺栓塞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肺栓塞的发生与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女性特殊生理阶段、老年人、恶性肿瘤、抗磷脂综合征、长期卧床等可致血液高凝;长期卧床、久坐不动可致静脉血流淤滞;创伤或手术、感染可致血管内皮损伤,这些因素都易引发肺栓塞。
一、血液高凝状态
1.生理性因素: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及产褥期等特殊生理阶段,体内凝血因子会发生变化,处于相对高凝状态,这是因为妊娠时胎盘分泌的某些物质会影响凝血系统,使血液更容易凝固,增加肺栓塞发生风险;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凝血因子活性可能会有一定改变,也会使血液处于相对高凝状态。例如,妊娠女性体内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水平会升高,从而增加了肺栓塞发病几率。
2.病理性因素:某些疾病可导致血液高凝,如恶性肿瘤,肿瘤细胞会释放促凝物质,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抗磷脂综合征患者体内存在抗磷脂抗体,会干扰磷脂依赖的凝血过程,引发血液高凝;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活动减少,血流缓慢,同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也容易出现血液高凝,进而增加肺栓塞发生风险。像患有肺癌的患者,肿瘤细胞产生的一些因子会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促使血液凝固。
二、静脉血流淤滞
1.长期卧床:长期卧床的患者,尤其是术后长期卧床者,下肢肌肉活动减少,静脉回流受阻,血流速度减慢。例如,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可能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引发肺栓塞。老年人本身活动相对较少,若长期卧床,静脉血流淤滞的情况更易发生。
2.久坐不动:现代社会中,长时间乘坐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人群,长时间保持坐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到影响,血流缓慢。比如长途飞行超过4小时的人群,下肢静脉血流淤滞风险增加,若本身存在血液高凝等情况,就容易诱发肺栓塞。
三、血管内皮损伤
1.创伤或手术:手术过程中,血管内皮可能会受到损伤,如骨科大手术、腹部手术等,血管内皮损伤后,内皮下的胶原暴露,会激活凝血系统,启动凝血过程,容易形成血栓。例如,全髋关节置换术属于创伤较大的手术,手术中血管内皮损伤,术后血液中的血小板等会聚集在损伤部位,促进血栓形成,一旦血栓脱落就可能导致肺栓塞。
2.感染:某些感染性疾病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如脓毒症,病原体及其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内皮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功能受损,导致血液易凝,增加肺栓塞发病风险。比如严重的肺部感染引发脓毒症时,血管内皮受到破坏,凝血机制紊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