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胃肠炎的治疗
小儿急性胃肠炎的一般治疗包括饮食调整(根据病情给小儿易消化食物、避免不良食物减轻胃肠负担)和补液(依脱水情况口服或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物治疗有止吐、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胃肠黏膜等药物;特殊人群中婴幼儿要密切监测病情、精细调整饮食和控制补液,有基础疾病患儿治疗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加强食品管理、增强小儿体质降低患病风险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对于小儿急性胃肠炎患儿,需根据病情调整饮食。若呕吐不严重,可继续母乳喂养或给予易消化的配方奶,较大儿童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高纤维食物,以减轻胃肠道负担。这是因为小儿急性胃肠炎时胃肠道消化功能减弱,合适的饮食有助于维持营养摄入同时不加重胃肠负担。
2.补液:密切观察患儿有无脱水症状,如口渴、尿少、前囟凹陷、皮肤弹性差等。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中重度脱水则需静脉补液,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因为急性胃肠炎患儿常因呕吐、腹泻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及时补液是关键。
二、药物治疗
1.止吐药物:若患儿呕吐明显,可使用适当的止吐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避免对小儿产生不良影响。
2.调节肠道菌群药物:可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如双歧杆菌等,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改善肠道功能。多项研究表明,益生菌能通过调节肠道免疫、抑制有害菌生长等多种机制缓解小儿急性胃肠炎症状。
3.保护胃肠黏膜药物:某些药物可保护胃肠黏膜,促进黏膜修复。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发生急性胃肠炎时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呕吐及腹泻情况。在补液时要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量,防止出现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由于婴幼儿胃肠功能更脆弱,饮食调整需更加精细,如选择更易消化的食物形式。
2.有基础疾病患儿:对于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的小儿急性胃肠炎患儿,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在补液和用药方面需更加谨慎,例如在使用某些药物时要评估对基础疾病的影响,补液时要注意心功能的耐受情况等。
四、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避免饮用生水等。食物要新鲜、清洁,烹饪过程要注意卫生。
2.加强食品管理:确保儿童食用的食品符合卫生标准,避免食用变质食物。
3.增强体质:让小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患急性胃肠炎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