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能不会引起哮喘
过敏性鼻炎与哮喘关联密切,被视为“同一气道,同一疾病”,其引发机制包括炎症通路延续、神经调节机制、黏膜屏障功能受损;预防与控制需避免过敏原暴露、规范治疗过敏性鼻炎、监测呼吸道症状并及时干预
过敏性鼻炎引发哮喘的机制
炎症通路的延续
过敏性鼻炎时,鼻黏膜处的Th2细胞被激活,释放白三烯、组胺等炎性介质,这些炎性介质可通过呼吸气流的传导等方式到达下呼吸道,引起下呼吸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如气道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加、气道高反应性等,而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发现,过敏性鼻炎患者下呼吸道中也存在类似鼻黏膜的炎性细胞浸润,如嗜酸性粒细胞等,进一步证实了炎症从鼻腔向下呼吸道蔓延的机制。
神经调节机制
呼吸道黏膜存在复杂的神经调节网络,过敏性鼻炎时鼻黏膜的炎症刺激会影响神经反射,导致下呼吸道的神经调节失衡。例如,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后释放神经肽等物质,会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等,从而诱发哮喘症状。
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使得过敏原等更容易进入下呼吸道,持续刺激下呼吸道黏膜,引发慢性炎症,逐步发展为哮喘。多项研究通过鼻腔和下呼吸道黏膜活检等方法,证实了过敏性鼻炎患者黏膜屏障相关蛋白表达异常,增加了下呼吸道受过敏原侵袭的风险。
过敏性鼻炎引发哮喘的预防与控制
避免过敏原暴露
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首先要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在花粉季节,儿童特殊人群应减少外出,若外出需佩戴口罩;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定期清洁灰尘,控制室内尘螨数量等。对于有明确过敏原的患者,明确过敏原并规避是预防过敏性鼻炎发展为哮喘的重要措施,这在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中都适用,通过减少过敏原接触,可降低呼吸道炎症发生的概率。
过敏性鼻炎的规范治疗
积极治疗过敏性鼻炎对于预防哮喘至关重要。可以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来减轻鼻黏膜炎症,常用的鼻用糖皮质激素能有效缓解鼻痒、鼻塞、流涕等症状,从源头上控制鼻腔的炎症反应,从而减少炎症向呼吸道下方蔓延的可能。对于儿童特殊人群,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安全性相对较高的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监测呼吸道症状并及时干预
过敏性鼻炎患者应密切监测自身呼吸道症状,一旦出现咳嗽、喘息等下呼吸道症状,要及时就医。通过肺功能等检查手段早期发现是否已经出现哮喘相关改变,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提高对过敏性鼻炎后续呼吸道症状变化的关注度,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最大程度降低过敏性鼻炎发展为哮喘对呼吸道功能造成的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