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佝偻病症状
佝偻病是一种小儿营养性疾病,主要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引起,多见于3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以骨骼病变为特征,会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严重者骨骼畸形,影响生活质量。
一、概述
佝偻病是一种小儿营养性疾病,主要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多见于3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佝偻病不仅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而且还可能导致骨骼畸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二、症状
1.骨骼改变
头部: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婴儿;方颅,多见于8~9个月以上婴儿;前囟过大或闭合延迟。
胸部:肋骨串珠,以第7~10肋骨最明显;肋膈沟或郝氏沟;鸡胸或漏斗胸。
四肢:手镯或脚镯;X型腿或O型腿。
2.神经精神症状
烦躁、多汗、夜惊、夜啼,常伴有与室温季节无关的多汗,尤其是入睡后头部出汗,使小儿头颅不断磨擦枕头,久之颅后可见枕秃圈。
由于碱性磷酸酶增高,可使血钙降低,患儿可出现抽搐。
三、诊断
1.病史:询问患儿母亲妊娠期有无腿抽筋、手足搐搦史,患儿出生后是否有窒息、颅内出血等病史。
2.临床表现:根据患儿的症状和体征,如颅骨软化、方颅、肋骨串珠、鸡胸或漏斗胸等,可初步诊断为佝偻病。
3.实验室检查
血钙、磷测定:血清钙正常或降低,血清磷降低,钙磷乘积常低于30。
碱性磷酸酶测定: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
维生素D测定:血清25-(OH)D3水平降低是佝偻病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
X线检查:X线检查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骺软骨明显增宽,骨骺与干骺端的距离加大;骨质普遍稀疏,密度减低,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加强护理,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坚持每日户外活动。
纠正患儿的骨骼畸形,可采用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法矫正。
2.药物治疗
补充维生素D:口服维生素D制剂,如鱼肝油、贝特令等。
钙剂补充:如葡萄糖酸钙、乳酸钙等。
五、预防
1.孕妇应多晒太阳,食用富含钙、磷的食物。
2.婴儿出生后应及时添加辅食,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蛋黄、肝泥、鱼肝油等。
3.多晒太阳,尽量暴露皮肤,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应不少于2小时。
4.按时预防接种,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等疾病。
六、注意事项
1.对于佝偻病患儿,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定期复查,以了解治疗效果。
2.在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时,应注意剂量,避免过量摄入。
3.患儿应多晒太阳,但应避免阳光直射,尤其是夏季。
4.对于有骨骼畸形的患儿,应注意矫正姿势,避免畸形加重。
5.孕妇和乳母应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钙、磷的食物,以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