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定义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起源于各级导管上皮细胞,呈乳头状生长;病理上由纤维血管轴心和被覆上皮细胞构成,有不同亚型;好发于40-50岁女性,年轻女性与生活方式有关,老年女性与激素水平有关,男性不发生,不良生活方式及有乳腺其他良性疾病病史者易患;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乳晕区可触及小结节或无明显症状;诊断靠影像学检查(超声、钼靶、MRI)和导管镜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根据情况选局部导管切除或乳腺区段切除等,老年及妊娠期患者需个体化方案并密切随访
病理特点
在病理组织学上,其瘤体由纤维血管轴心和被覆的上皮细胞构成,上皮细胞可呈单层或多层排列,常见的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状瘤病等不同亚型。
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多见于40-50岁的女性,但也可发生于年轻女性及老年女性。年轻女性中,生活方式如长期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可能有一定影响;老年女性则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相关。
性别方面:仅见于女性,因为男性乳腺导管结构与女性有差异,且激素水平不同,男性一般不会发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体内激素平衡及乳腺组织的代谢等。
病史方面:有乳腺其他良性疾病病史者,相对更容易发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比如长期患有乳腺囊性增生病等,乳腺导管长期处于异常的病理状态,增加了发生乳头状瘤的可能性。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表现为乳头溢液,溢液颜色可呈血性、浆液性或浆液血性等,部分患者可在乳晕区触及小结节,按压结节时可引起乳头溢液。但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或乳腺影像学检查时发现。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检查可发现导管内的占位性病变,表现为导管扩张及内部的实性结节等;乳腺X线摄影(钼靶)对于较大的乳头状瘤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发现钙化等表现;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敏感性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导管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导管内病变的情况,明确病变的部位、形态等,同时还可进行活检,有助于明确病理性质。
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需根据病变的范围等情况选择,如病变局限于某一导管者,可行局部导管切除术;若为多发性乳头状瘤病等情况,可能需要行乳腺区段切除术等。对于老年患者等身体状况不适合较大手术的情况,需综合评估后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同时要密切随访观察病变情况。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合并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患者,需充分考虑妊娠对病变的影响以及手术对妊娠的影响,谨慎权衡利弊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