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患手足口病怎么办
手足口病需及时隔离,一般隔离2周左右;要进行一般护理,包括保证休息与适宜环境、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持续高热等表现要及时就医;对症处理包括发热时物理降温及其他症状的相应处理;婴幼儿和有基础疾病的孩子需特殊关注,婴幼儿要密切观察病情,有基础疾病的孩子要告知医生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制定治疗方案
一、及时隔离
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孩子患病后应立即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一般隔离时间为2周左右,防止疾病传播给他人。这是因为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飞沫等途径传播,隔离能有效控制传播范围。
二、一般护理
休息与环境:让孩子多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室内温度可维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50%~60%。良好的休息环境有助于孩子身体恢复。
口腔护理:孩子口腔可能会出现疱疹或溃疡,要注意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温水漱口。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用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口腔,保持口腔清洁能减轻孩子口腔疼痛,防止继发感染。
皮肤护理:孩子皮肤可能会有皮疹,要保持皮肤清洁,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摩擦皮疹。皮疹处可涂抹炉甘石洗剂等药物(遵医嘱),以缓解瘙痒等不适。
三、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精神状态、皮疹变化等。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9℃)、精神差、呕吐、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表现,可能提示病情较重,需及时就医。因为持续高热可能会引起惊厥等并发症,精神差、肢体抖动等可能是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呼吸急促可能提示心肺功能受到影响。
四、对症处理
发热处理:若孩子有发热情况,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进行降温。物理降温适用于低热或中等度热的孩子,当孩子体温超过38.5℃且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需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使用退热药物等进一步处理,但要避免低龄儿童自行滥用退热药物。
其他症状处理:对于孩子出现的口腔疼痛影响进食等情况,可适当给予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牛奶、粥等。如果孩子因皮疹瘙痒而烦躁不安,要尽量安抚孩子情绪,避免孩子搔抓皮疹导致感染。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婴幼儿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家长要更加密切观察其病情,严格按照上述护理和病情观察要求进行护理,一旦出现异常表现要及时送医。因为婴幼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
有基础疾病的孩子:如果孩子本身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患手足口病后病情可能会加重,家长要及时告知医生孩子的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病情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孩子对疾病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需要医生综合考虑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