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为什么会肺栓塞
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内皮损伤、静脉血流瘀滞是导致肺栓塞的重要因素,手术创伤使机体激活凝血系统致高凝,长期制动使血流缓慢致高凝;手术操作及炎症反应致静脉内皮损伤;术后体位限制、心肺功能受影响致静脉血流瘀滞,这些情况均增加肺栓塞发生风险,其中不同手术、人群等有相应特点。
一、血液高凝状态
1.手术创伤影响:手术过程中,机体受到创伤,会激活凝血系统。例如,骨科大手术、腹部大手术等创伤较大的手术,手术创伤会使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研究表明,骨科大手术后患者体内的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等水平明显升高,血液凝固性增强,增加了肺栓塞发生的风险。
2.长期制动因素:手术后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活动量大幅减少。长期制动会使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在静脉内淤积。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为例,由于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下肢静脉中,容易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就会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发肺栓塞。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血液循环相对缓慢,加上术后制动,血液高凝和血流缓慢的情况更为明显,发生肺栓塞的风险更高。
二、静脉内皮损伤
1.手术操作导致:手术过程中的机械性操作可能会损伤静脉内皮。比如,中心静脉置管、静脉穿刺等操作都可能对静脉内皮造成损伤。静脉内皮受损后,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会激活血小板,促进凝血过程。有研究显示,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的静脉内皮损伤,会使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加,进而增加肺栓塞的发生几率。女性患者在一些涉及中心静脉置管的手术中,由于静脉解剖结构等因素,可能相对男性更容易出现静脉内皮损伤相关的肺栓塞风险。
2.炎症反应影响:手术引发的炎症反应也会损伤静脉内皮。手术创伤会刺激机体产生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等,这些炎症介质会导致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紊乱,通透性增加,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有慢性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本身存在血管内皮功能的基础异常,手术后炎症反应可能会加重静脉内皮损伤,从而使肺栓塞的发生风险升高。
三、静脉血流瘀滞
1.术后体位限制:手术后患者由于伤口疼痛等原因,往往采取被动体位,活动受限。例如,腹部手术患者为了减轻伤口疼痛,会尽量减少躯体活动,这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瘀滞。对于儿童患者,术后的体位限制可能会因为其配合度较差而更容易导致静脉血流瘀滞,但儿童术后肺栓塞相对较少见,但仍需关注。
2.心肺功能影响:一些大手术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进而影响静脉回流。比如,心脏手术等可能会导致心功能暂时下降,使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在静脉内淤积。老年患者本身心肺功能相对较弱,手术后心肺功能的波动可能更明显,更容易出现静脉血流瘀滞,增加肺栓塞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