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感染是什么病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经飞沫传播,发病机制是支原体黏附并释放毒性物质损伤黏膜引发免疫炎症;临床表现儿童青少年多见、起病缓、有全身及呼吸道症状,体征多不明显;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特异性抗体及核酸检测;影像学可见肺部节段性浸润影;治疗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要密切观察病情等,老年人要考虑基础病及肝肾功能,免疫低下人群病情可能严重需加强监测。
一、发病机制
肺炎支原体经呼吸道吸入后,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通过释放毒性物质,如过氧化氢、核酸酶等,损伤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肺部出现炎症病变。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多见,起病较缓慢,潜伏期2~3周。初期可出现乏力、头痛、咽痛等全身症状,随后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可持续较长时间,可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发热可持续2~3周,热退后续有咳嗽。部分患者可伴有咽痛、肌肉酸痛等表现。
成人感染后也可出现类似症状,但相对儿童可能症状较轻,咳嗽症状可能没有儿童那么剧烈。
2.体征表现
胸部体征多不明显,与肺部病变程度常不相称,可闻及少量干湿啰音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检测
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多在发病后1周左右出现,3~4周达高峰,然后逐渐降低,是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重要指标。IgG抗体出现较晚,可持续较长时间。
3.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
通过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肺炎支原体核酸,可早期快速诊断,但要注意标本采集和检测的准确性。
四、影像学表现
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为多见,有的从肺门附近向外伸展。
五、治疗
主要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进行治疗,但需遵循相关用药原则,对于低龄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病情变化可能相对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咳嗽等症状变化。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和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等。同时,儿童的呼吸道较狭窄,剧烈咳嗽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等情况,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2.老年人
老年人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基础疾病可能较多,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感染后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在治疗时要考虑到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病情可能较为严重,治疗周期可能较长,且容易出现并发症,需要加强病情监测和综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