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什么意思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在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好发于经产妇的40-50岁人群,主要因乳腺导管内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分中央型和外周型,临床有乳头溢液等表现;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与激素受体失衡等有关,长期高脂肪饮食等会增加风险;诊断靠影像学、乳头溢液细胞学、导管镜等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单发局限者可行区段切除术,年龄大疑恶变者可能需乳房单纯切除术,妊娠期、老年患者手术有特殊情况需考虑。
发病机制相关情况
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一般认为与乳腺导管上皮的激素受体失衡等因素有关。雌激素可能会刺激乳腺导管上皮增生,在某些诱因下导致乳头状瘤的形成。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长期高脂肪饮食、初潮年龄小、绝经年龄晚、未生育或生育晚等因素可能会增加发病风险。比如长期高脂肪饮食会影响体内激素代谢平衡,从而对乳腺导管上皮产生影响;初潮年龄小意味着乳腺受雌激素作用时间长,增加了乳腺组织发生异常增生的几率。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可发现导管内的占位性病变,但对于较小的病变可能有一定漏诊率;乳腺X线摄影(钼靶)检查也有一定价值,能发现导管内的钙化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和形态。
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通过对乳头溢液进行细胞学分析,若发现有异常细胞,有助于提示可能存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等病变,但该检查的准确性会受到溢液采集等因素的影响。
导管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导管内的情况,明确病变的部位、形态等,是一种较为直观的诊断方法,但属于有创检查,应用相对有限。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单发的、病变较局限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可采用区段切除术,即切除病变所在的乳腺腺叶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这样既可以切除病灶,又能最大程度保留乳腺组织。对于年龄较大、怀疑有恶变可能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行乳房单纯切除术。手术治疗的依据是通过切除病变组织,去除潜在的恶变风险,因为虽然大多数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良性的,但有一定的恶变率,尤其是外周型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风险相对较高。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妊娠期合并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患者,由于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可能会导致病变发展加快,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病情变化。在分娩后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因为哺乳期可能会影响对病变的观察以及手术操作等。而对于老年患者,在手术前需要充分评估其全身状况,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同时,在术后需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