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手足口病要怎么治疗
手足口病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隔离休息、清淡饮食;对症治疗如发热处理、口腔护理;抗病毒治疗(重症高危患儿酌情用);重症病例治疗如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循环衰竭的治疗;还有特殊人群如婴儿、免疫力低下患儿、有基础疾病患儿的注意事项,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应护理和治疗。
一、一般治疗
1.隔离休息: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患者需要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左右。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隔离环境应保证安全、舒适,年龄较小的患儿需要家人更多的陪伴和照顾,营造安静的休息氛围有助于身体恢复。
2.清淡饮食:患病期间患儿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考虑到不同年龄患儿的饮食特点,婴儿可以适当调整奶的喂养方式,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二、对症治疗
1.发热处理:若患儿出现发热,应根据病情进行处理。对于体温不超过38.5℃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患儿皮肤特点不同,婴儿皮肤娇嫩,擦浴时要注意力度和温度。若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合适的退热措施,但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
2.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于口腔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的患儿,可在进食前局部涂抹利多卡因等药物缓解疼痛,但要谨慎选择适合患儿年龄的药物及使用方法。
三、抗病毒治疗
目前对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但对于重症高危患儿,可酌情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等。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等因素综合考虑。
四、重症病例治疗
1.神经系统受累治疗:如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表现,需进行降颅压、镇静等治疗。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要更加细致地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2.呼吸、循环衰竭治疗:若出现呼吸、循环衰竭,需给予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治疗,如气管插管、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婴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患手足口病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体温、进食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婴儿的护理要更加精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疱疹破裂感染。
2.免疫力低下患儿:本身免疫力低下的患儿患手足口病后病情可能较重,需要加强护理,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必要时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监护治疗。
3.有基础疾病患儿:对于本身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儿,如先天性心脏病等,患手足口病后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以及手足口病治疗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