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等情况,可从调整饮食结构、腹部护理、观察病情变化及及时就医等方面入手。调整饮食结构包括婴幼儿喂养调整和较大婴儿及幼儿饮食调整;腹部护理有保暖和按摩措施;要密切记录腹泻情况及监测其他症状;脱水明显或腹泻持续不缓解、病情加重时需及时就医。
一、调整饮食结构
1.婴幼儿喂养调整: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需注意自身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通过乳汁影响婴儿。母乳喂养的频率和量可根据婴儿需求适当调整,保证婴儿摄入充足且易消化的母乳。人工喂养的婴儿,可考虑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粉,以减轻肠道消化负担,一般0~12个月婴儿出现消化不良性腹泻时可优先考虑此类奶粉。
2.较大婴儿及幼儿饮食:较大婴儿和幼儿应遵循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原则,可适当增加米粥、面条等主食的摄入,减少肉类、蛋类等高蛋白食物的单次摄入量,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同时,可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但要注意将蔬菜水果切碎、煮软,便于幼儿消化吸收,例如将苹果蒸熟后给幼儿食用,其中的果胶有收敛止泻作用。
二、腹部护理
1.保暖措施:小儿腹部易受凉,需注意腹部保暖。可给小儿佩戴肚兜,夜晚睡眠时盖好被子,避免腹部暴露在冷空气中。寒冷刺激可能会加重肠道痉挛,导致腹泻加重,保持腹部温暖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蠕动。
2.腹部按摩:家长可在小儿空腹时,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小儿腹部,每次按摩时间约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按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但要注意按摩力度适中,避免过于用力引起小儿不适。
三、观察病情变化
1.记录腹泻情况:要密切记录小儿腹泻的次数、大便的性状(如稀水便、蛋花汤样便等)、颜色等。如果小儿腹泻次数较多,大便呈水样且量多,可能会导致脱水,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当小儿24小时内腹泻次数超过5次,且大便水分含量高时,要警惕脱水发生。
2.监测其他症状:同时观察小儿是否伴有呕吐、发热、精神状态不佳等其他症状。如果小儿出现频繁呕吐,无法进食进水,或者体温超过38.5℃持续不退,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情况,提示病情可能较为严重,需及时就医。
四、及时就医情况
1.脱水表现明显时:若小儿出现眼窝凹陷、口唇干燥、尿量明显减少、皮肤弹性差等脱水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医生可能会根据小儿情况进行口服补液盐补液或静脉补液治疗。一般小儿轻度脱水时可口服补液盐Ⅲ纠正脱水,中重度脱水则需静脉补液。
2.持续不缓解或病情加重:如果小儿经过上述家庭护理后,腹泻症状持续2~3天没有改善,或者出现大便带血、剧烈腹痛等异常情况,也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例如,大便常规检查可了解是否有肠道感染等情况,血常规可辅助判断是否有炎症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