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概述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分中央型(起源于乳腺大导管,多在乳晕下)和外周型(起源于乳腺小导管,常在乳腺周边);多见于40-50岁女性,不良生活方式、有乳腺良性疾病史者易发病,表现为乳头溢液、乳晕区或周边触及肿块;诊断靠乳腺超声、钼靶、MRI及导管镜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中央型用乳晕边缘弧形切口切除,外周型行局部乳腺组织切除,年轻女性注美观,老年患者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及预防并发症
一、定义与分类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中央型和外周型。中央型起源于乳腺大导管,多位于乳晕下区域;外周型起源于乳腺小导管,常发生在乳腺的周边部位。
二、发病情况
年龄因素:多见于40-50岁的女性,不过各年龄段女性都有可能发病,年轻女性相对少见,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脂肪饮食、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增加发病风险,不过具体机制尚在研究中,但已有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这类人群患病几率有上升趋势。
病史相关:有乳腺良性疾病史的女性,如乳腺囊性增生病等,相对更易患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可能与乳腺导管长期处于异常增生等病理状态有关。
三、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乳头溢液,溢液颜色可呈血性、浆液性或浆液血性。部分患者可在乳晕区触及肿块,一般肿块较小,质地软,有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肿块,仅表现为乳头溢液。
不同类型表现差异:中央型乳头状瘤由于发生在大导管,乳头溢液相对更常见,有时可通过乳晕区摸到导管走行部位的小结节;外周型乳头状瘤因为发生在小导管且位置较周边,乳头溢液相对少见,更多是在乳腺周边触及肿块。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可发现导管内的异常回声,但对于较小的病变可能显示不够清晰;乳腺X线摄影(钼靶)也有一定价值,能发现导管内的钙化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对于多灶性、复杂性病变的诊断有优势。
导管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导管内的情况,明确病变的部位、形态等,还能进行活检,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属于有创检查,会给患者带来一定不适。
五、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一旦确诊,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中央型乳头状瘤,多采用乳晕边缘弧形切口,将病变导管及其周围乳腺组织一并切除;外周型乳头状瘤则根据病变部位行局部乳腺组织切除。手术的目的是完整切除肿瘤,防止复发和恶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年轻女性患者,手术时需充分考虑美观因素,尽量选择创伤小、美容效果好的手术方式;对于老年患者,要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如心肺功能等,确保手术安全。在围手术期,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等变化,老年患者还需注意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