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好发于经产妇的乳腺导管内良性肿瘤,好发于40-50岁,主要发生在大乳管近乳头壶腹部,分中央型和外周型;临床表现有乳头溢液、乳晕区可触及肿块;诊断靠乳腺超声、导管镜、钼靶X线检查;治疗多需手术切除,根据情况选术式;术后预后较好,多数可治愈,复发率低,不同类型、年龄、病史等对预后有一定影响。
一、定义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在乳腺导管内的良性肿瘤,好发于经产妇,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它是由于乳腺导管内的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瘤体一般较小,呈乳头状。
二、发病部位与分类
发病部位:主要发生在大乳管近乳头的壶腹部。
分类: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中央型和外周型。中央型起源于乳腺导管系统的近乳头段,占大多数;外周型起源于乳腺末梢导管,相对较少见。
三、临床表现
乳头溢液: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血性溢液,也可呈浆液性溢液。患者常发现内衣上有血迹,挤压乳房时可流出液体。
肿块:部分患者可在乳晕区触及肿块,肿块一般较小,质地软,可推动,按压肿块时可引起乳头溢液。但也有部分患者肿块不明显。
四、诊断方法
乳腺超声检查:可初步发现乳腺导管内的病变,能看到扩张的导管及导管内的实性结节等情况,有助于初步筛查。
乳腺导管镜检查:能直接观察乳腺导管内的情况,清晰看到乳头状瘤的形态、位置等,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重要方法之一。
钼靶X线检查:对钙化灶的显示较为敏感,若肿瘤伴有钙化,钼靶X线检查可发现相应的钙化表现,辅助诊断。
五、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一旦确诊,通常建议手术切除。对于中央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采用乳腺区段切除术,将含有病变导管的乳腺组织切除;外周型的乳头状瘤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手术可以彻底去除病灶,防止肿瘤恶变等情况发生。对于年龄较大、有其他高危因素或怀疑有恶变倾向的患者,更要积极手术治疗。在手术过程中,会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对于年轻患者会尽量保留乳房的美观和功能;对于老年患者会综合评估身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术范围。生活方式方面,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身体恢复。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有其他基础疾病,手术前会充分评估基础疾病对手术的影响并做好相应准备。
六、预后情况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经手术治疗后预后通常较好,多数患者可以治愈,复发率较低。但外周型的乳头状瘤相对中央型来说,复发及恶变的风险可能略有不同。在年龄方面,年轻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快,而老年患者可能恢复相对缓慢一些,但总体预后良好。生活方式健康的患者恢复会更有利,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可能会影响恢复速度和增加复发等风险的可能性。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没有其他严重的基础疾病,预后一般更好;若有严重基础疾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术后的康复进程,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仍可取得较好的预后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