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如何治疗
肺栓塞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监测、卧床制动)、抗凝治疗(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溶栓治疗(高危及部分中危患者,用尿激酶等溶栓)、介入治疗(导管碎解抽吸血栓、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需谨慎权衡。
一、一般治疗
1.监测:对高度疑诊或确诊肺栓塞的患者需进行严密监测,包括密切观察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以及心电图和血气分析等指标变化。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需保证其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90%。
2.卧床与制动: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1-2周,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栓子再次脱落。
二、抗凝治疗
1.目的: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本治疗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和新血栓形成,促进机体自身纤溶机制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2.常用药物及机制:
普通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发挥抗凝作用。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风险相对较低等优点,皮下注射即可。
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发挥作用,但起效相对较慢,初始治疗时通常需要与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重叠使用,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到目标范围并稳定后,可单独使用华法林。
三、溶栓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高危肺栓塞(表现为休克或低血压)的患者,若无溶栓禁忌证,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对于部分中危肺栓塞患者,也可考虑溶栓治疗。
2.溶栓药物及机制: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溶栓药物通过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从而溶解血栓。
四、介入治疗
1.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对于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的危重症肺栓塞患者,可考虑行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治疗。该方法可以直接去除部分血栓,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
2.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主要适用于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通过手术剥脱肺动脉内的血栓内膜,改善肺循环阻力和右心功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肺栓塞的治疗需更加谨慎,抗凝治疗时需密切监测出血风险,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出血后止血较困难。在溶栓治疗时,要严格评估其出血倾向和心肺功能耐受情况,可能需要调整溶栓药物的剂量或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2.孕妇:孕妇发生肺栓塞时,抗凝治疗需权衡胎儿和孕妇的风险。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在孕期相对安全,可用于抗凝治疗;华法林在孕期尤其是早孕期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一般不建议使用。溶栓治疗在孕妇中应极为谨慎,只有在危及孕妇生命时才考虑使用。
3.儿童:儿童肺栓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抗凝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密切监测凝血指标。溶栓治疗在儿童中的应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因为儿童的凝血和纤溶系统与成人不同,出血风险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