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疫苗副作用是什么
手足口病疫苗常见一般副作用有局部的疼痛红肿(1-2天内出现、可自行缓解、约10%-20%受种者出现)和全身的低热、哭闹、食欲减退等(1-3天内出现、多数可自行恢复、约5%-15%受种者出现);罕见副作用有罕见过敏反应(需立即就医治疗);特殊人群中婴幼儿需密切观察副作用、过敏体质人群接种前要告知过敏史且密切观察、有基础疾病人群接种后需密切监测基础疾病和副作用情况
一、一般常见副作用
1.局部反应
局部可能出现疼痛、红肿等情况。一般来说,这些局部反应通常比较轻微,多数在接种后1-2天内出现,并且会自行缓解。例如,有研究数据显示,在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约有一定比例(具体比例因不同研究有差异,如部分研究显示约10%-20%左右)的受种者会出现接种部位的红肿,这种红肿一般范围不大,程度较轻,不需要特殊处理,保持局部清洁即可。
2.全身反应
可能出现发热症状,多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少数可能出现中度发热。另外,还可能有哭闹、食欲减退等表现。一般全身反应也多在接种后较短时间内(通常1-3天)发生,多数可自行恢复。比如,部分研究统计显示,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约5%-15%的受种者会出现发热情况,大多是短暂的,通过适当休息、多饮水等一般处理即可缓解。
二、罕见副作用及特殊情况
1.罕见过敏反应
虽然非常罕见,但可能出现过敏情况,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表现。如果出现过敏反应,需要立即就医进行相应的抗过敏等治疗。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个体的免疫系统对疫苗中的某些成分产生过度反应,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虽然发生概率低,但一旦出现需要及时处理以保障健康。
2.特殊人群情况
婴幼儿:婴幼儿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和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对于副作用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在观察局部和全身反应时需要更加密切,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持续高热、严重的局部红肿范围扩大等,应及时送往医院就诊。因为婴幼儿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更加留意孩子接种后的精神状态、饮食等情况。
过敏体质人群:过敏体质人群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发生副作用的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过敏反应的发生风险可能增加。在接种前,需要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包括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情况,以便医生评估是否适合接种该疫苗。如果既往有明确对疫苗成分过敏的情况,则禁忌接种该疫苗;如果是其他类型的过敏体质,接种时需要在医院密切观察,一旦出现不适能及时处理。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果受种者本身有基础疾病,如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消化道疾病等,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出现副作用的情况可能会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有基础呼吸道疾病的患儿,在接种后出现发热等全身反应时,需要更加谨慎处理,因为发热可能会对呼吸道症状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情况以及副作用的发展情况,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