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肺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吸氧、营养支持)、抗感染治疗(经验性和病原学指导下的抗感染)、对症治疗(退热、止咳祛痰)及并发症处理(感染性休克的液体复苏和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等,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保证患者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有助于身体恢复,尤其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良好的休息能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发挥,利于对抗细菌感染。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需要家人更多陪伴以保证休息质量。
2.吸氧:对于存在低氧血症的严重细菌性肺炎患者,需给予吸氧治疗。根据患者血氧饱和度等情况调整吸氧浓度和方式,比如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可能需要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来维持合适的血氧水平,不同年龄患者对吸氧的耐受和需求有差异,儿科患者需更精准调节吸氧参数。
3.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对于不能正常进食的患者可考虑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儿童患者的营养需求需根据年龄、体重等精准计算和供给,确保满足生长发育及对抗感染的需要。
二、抗感染治疗
1.经验性抗感染: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当地细菌流行情况等初步选择抗感染药物。例如,对于社区获得性严重细菌性肺炎,青壮年、无基础疾病患者可能初始经验性选择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等;而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患者可能需要选择氟喹诺酮类联合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儿童患者需考虑其生理特点,避免使用有明显年龄禁忌的药物。
2.病原学指导下的抗感染:在留取痰液、血液等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感染药物。若培养出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者可继续使用青霉素,耐药者可能需选用头孢曲松等药物;若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需根据药敏选择合适药物,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则选用万古霉素等。
三、对症治疗
1.退热:对于发热患者,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适当减少衣物、多饮水等。当体温超过38.5℃且非药物干预无效时,需谨慎选择退热方法,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有严重不良反应的退热药物滥用情况,一般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2.止咳祛痰:使用祛痰药物帮助患者排出痰液,如氨溴索等。对于咳嗽剧烈影响休息和呼吸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咳药物,但儿童患者需选择儿童专用且安全性高的药物,同时要注意避免抑制咳嗽反射导致痰液滞留加重感染。
四、并发症处理
1.感染性休克:若出现感染性休克,需迅速进行液体复苏,补充血容量,可选用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等。同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如多巴胺等。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需密切监测心肾功能等,调整药物剂量和速度。
2.呼吸衰竭:当出现呼吸衰竭时,根据情况可选用机械通气等治疗措施。机械通气的参数设置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进行精准调节,儿童患者的机械通气管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严格把控通气模式、潮气量等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