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肺炎支原体感染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性疾病,通过飞沫传播,儿童青少年等为好发人群,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抗感染治疗。
一、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定义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性疾病。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二、病原体特点
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约0.2-0.3微米,可通过滤菌器。肺炎支原体具有特殊的细胞膜成分,这使其在感染人体时能够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从而引发感染。
三、感染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含有肺炎支原体的飞沫会被周围人吸入,从而导致感染。在学校、家庭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发生传播。
四、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感染。这是因为儿童的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免疫系统也相对较弱。例如,在学校等集体环境中,儿童之间密切接触,增加了飞沫传播的机会。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处于拥挤、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会增加感染风险。此外,缺乏体育锻炼、营养不良等情况也可能使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更容易遭受肺炎支原体感染。
病史因素:有基础肺部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患有哮喘、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恢复也相对较慢。
五、感染后的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症状:起病初期多有咳嗽,初期为干咳,之后可转为顽固性剧烈咳嗽,部分患儿可伴有少量黏痰或脓痰。有些患儿还可能出现胸痛、气短等症状。
全身症状:可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发热可持续2-3周。同时还可能出现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表现。
六、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支原体抗体检测:包括IgM和IgG抗体检测。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可作为早期感染的诊断指标;IgG抗体出现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例如,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的支原体抗体,若IgM抗体阳性或IgG抗体呈4倍以上升高,有助于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肺炎支原体核酸,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早期快速诊断感染情况。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发现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多为单侧下叶浸润,表现为节段性肺炎,严重者可出现双肺弥漫性浸润等改变,有助于辅助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以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七、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水,饮食要营养均衡。对于发热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
抗感染治疗: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通过抑制肺炎支原体蛋白质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但在使用抗生素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