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肺炎是什么病
腺病毒肺炎是腺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性疾病,病原是双链DNA的腺病毒,易感人群主要是6-24个月婴幼儿和学龄儿童,经飞沫、密切接触传播,起病急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可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一般、对症、抗病毒治疗,多数可愈,少数有严重并发症,可通过隔离防护、个人卫生、增强免疫力预防
一、病原学特点
腺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具有多种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腺病毒引起的临床症状和病情严重程度可能有所差异。腺病毒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在阴暗潮湿处可存活数周。
二、流行病学特点
易感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这与该年龄段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有关;学龄儿童也可发病,性别差异不明显。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途径传播。在托幼机构、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三、临床表现
症状:起病较急,初期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可持续1-3周,热型多为稽留热或弛张热;伴有咳嗽,初期为刺激性干咳,随后可出现咳痰;部分患儿可出现呼吸困难、喘憋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口唇发绀、三凹征等;还可能伴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腹泻等全身症状。
体征:早期肺部体征可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闻及双肺湿啰音,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呼吸音减低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早期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后期若合并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升高。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咽拭子、痰液等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若检测出腺病毒核酸可明确诊断;也可进行病毒分离培养,但操作相对复杂,耗时较长。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有片状阴影、肺纹理增粗等改变,不同病程阶段的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有助于辅助诊断。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儿需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对症治疗:对于发热患儿,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需充分考虑儿童皮肤特点等,选择合适的物理降温方式);对于呼吸困难、喘憋的患儿,可给予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
抗病毒治疗:目前对于腺病毒感染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进行支持对症治疗,但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一些抗病毒药物正在临床试验阶段。
六、预后情况
大多数患儿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可痊愈,预后较好;但少数病情严重的患儿可能会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预后相对较差。婴幼儿、有基础疾病的患儿等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七、预防措施
隔离防护:在腺病毒流行期间,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若儿童所在托幼机构等有腺病毒感染病例,应做好隔离防护措施。
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增强免疫力:保证儿童合理的饮食营养,让儿童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但需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活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