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什么
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是少见乳腺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等有关,多见于生育期女性;临床表现有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皮肤改变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治疗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因素调整方案以提高疗效和生活质量
一、病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有研究认为可能是机体对某些病原体感染等因素产生异常免疫应答,导致乳腺组织出现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改变。另外,也有观点推测可能与导管上皮细胞的异常分泌、脂肪坏死等因素相关,但这些都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明确。从年龄和性别方面来看,多见于生育期女性,尤其以30-40岁左右的女性相对多见,男性发病极为罕见。生活方式方面,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特定的生活方式与之有直接必然联系,但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机体免疫平衡,可能间接影响该病发生风险。有相关病史的人群,比如有乳腺外伤史、曾有乳腺感染病史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病的易感性,但这并非绝对因素。
二、临床表现
1.乳房肿块:常表现为乳房内无痛或轻度疼痛的肿块,肿块质地较硬,边界多不清楚,可与皮肤有粘连,部分患者肿块可逐渐增大。从年龄角度,不同年龄段女性乳房结构有差异,但该疾病引起的肿块表现并无明显因年龄不同而有特征性改变。对于生育期女性,由于乳腺处于相对活跃状态,肿块可能更容易被发现,但也可能因对自身身体变化关注度等因素影响而有不同的发现时间。
2.乳头溢液:少数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溢液多为浆液性或血性。
3.皮肤改变:随着病情发展,肿块周围皮肤可能出现红肿、橘皮样改变等,不过相对其他一些乳腺疾病,皮肤改变不是非常典型和普遍的表现。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发现乳腺内的肿块,表现为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有助于初步判断肿块的位置、大小等情况。
乳腺X线摄影(钼靶):可见乳腺内有不规则的密度增高影,有时可伴有钙化,但钙化特点与其他乳腺疾病有所不同,不过钼靶对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特异性相对有限。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乳腺病变的范围和形态,对于判断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一定优势。
2.病理检查:病理活检是确诊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可见乳腺组织内有肉芽肿形成,肉芽肿中心为坏死组织,周围有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
四、治疗原则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手术治疗适用于肿块较大、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但手术需尽量完整切除病灶,同时要注意保护乳腺的外形和功能。药物治疗方面,可能会使用一些免疫调节药物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定。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下的患者,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比如生育期女性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考虑对未来生育等方面的影响,尽可能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减少对患者身体和生活的不良影响。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