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的区别
大叶性肺炎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青壮年好发,病理分四期,起病急骤,有高热、咳铁锈色痰等表现,影像学实变期有大片致密阴影等,治疗以抗感染等为主;支气管肺炎病原体多样,儿童多见,症状相对较轻,影像学有小片状模糊阴影等,治疗也以抗感染等为主,儿童和老年人患两病时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原体
大叶性肺炎:主要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肺泡,经肺泡间孔向其他肺泡蔓延,可累及一个肺段或整个肺大叶。好发于青壮年,多因劳累、受凉等诱因后发病,病原体多从呼吸道侵入。
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等,病变以细支气管为中心,向周围肺泡蔓延,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某些急性传染病后,病原体可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
二、病理改变
大叶性肺炎:病理发展过程分为充血水肿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和溶解消散期。在充血水肿期,肺叶充血水肿,肺泡内有浆液性渗出物;红色肝变期,肺泡内有大量红细胞和纤维素渗出;灰色肝变期,渗出物中纤维素增多,红细胞逐渐被白细胞取代;溶解消散期,渗出物被吸收消散。
支气管肺炎:细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管腔内有黏液性或脓性渗出物,周围肺泡腔内有炎性渗出物,病变可融合成片或散在分布。
三、临床表现
大叶性肺炎:起病急骤,常有高热、寒战,体温可高达39-40℃,呈稽留热型,伴有咳嗽,咳痰初期为干咳,随后可咳出黏液血性痰或铁锈色痰,胸痛较为明显,疼痛随咳嗽或深呼吸而加剧,病变范围大时可出现呼吸困难。
支气管肺炎:一般症状相对较轻,但婴幼儿症状较明显,可有发热,热型不定,多为不规则热,也可呈弛张热,咳嗽较频繁,早期为刺激性干咳,以后可出现咳痰,婴儿常伴有拒食、呛奶、呕吐等,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三凹征等,可出现口唇发绀。
四、影像学表现
大叶性肺炎:胸部X线或CT检查早期可见肺纹理增粗,随着病情进展,实变期可见大片均匀致密的阴影,累及整个肺叶或肺段,阴影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
支气管肺炎:胸部X线或CT检查表现为两肺下野、中内带出现大小不等的点状或小片状模糊阴影,可融合成大片状,可伴有肺不张或肺气肿等改变。
五、治疗原则
大叶性肺炎: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等,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退热、止咳等。
支气管肺炎:也是以抗感染为主,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药物,如病毒感染可选用抗病毒药物,细菌感染选用抗生素,同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婴幼儿患支气管肺炎时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呼吸、体温等情况,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用药需谨慎,优先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且要注意药物剂量按体重计算。儿童大叶性肺炎在治疗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鼓励患儿咳嗽排痰。
老年人:老年人患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时,机体抵抗力较弱,易出现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在治疗时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且要加强营养支持,鼓励老年人适当活动,促进痰液排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