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炎怎么引起的
小儿肠炎的发生因素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感染及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沙门菌等细菌感染;非感染因素包含喂养不当、食物过敏等饮食因素以及腹部着凉、环境温度变化等气候因素。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是引起小儿肠炎较为常见的病毒之一,尤其在婴幼儿群体中高发。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造成暴发流行。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复制,使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腹泻等肠炎症状。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肠炎,患儿大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每日排便次数较多,可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
2.诺如病毒:也可引起小儿肠炎,同样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等传播。诺如病毒感染后,患儿胃肠道症状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腹泻多为稀水便或水样便,病情轻重不一,对于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需注意防止脱水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某些类型的大肠杆菌可导致小儿肠炎,如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产毒性大肠杆菌感染后,细菌产生的肠毒素作用于肠道,使肠液分泌增加,引起腹泻;侵袭性大肠杆菌则直接侵袭肠道黏膜,造成黏膜的炎症、损伤,引发肠炎。在卫生条件较差、儿童饮食不注意卫生的情况下易发生,患儿可出现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大便可呈黏液脓血便等。
2.空肠弯曲菌:主要通过食用污染的禽肉、牛乳等传播给儿童,该菌感染后可引起小儿肠炎,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多为黏液便或脓血便,腹痛较为明显,有时可类似阑尾炎的表现,需要注意鉴别诊断。
3.沙门菌:包括鼠伤寒沙门菌等多种类型,儿童感染后易引发肠炎。沙门菌感染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如蛋类、肉类等)进入儿童体内,患儿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大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黏液便等,且容易在婴儿室等场所造成暴发流行,需加强预防。
二、非感染因素
(一)饮食因素
1.喂养不当:对于婴幼儿来说,若喂养过多、过少,或过早添加辅食,食物种类变换过快等,都可能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肠炎。例如,婴儿配方奶冲调不当,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婴儿的消化吸收,引发肠道不适;较大儿童若暴饮暴食,食用过多油腻、刺激性食物,也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出现肠炎症状。
2.食物过敏:部分儿童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如牛奶蛋白过敏、大豆过敏等。当食用过敏食物后,肠道黏膜发生免疫反应,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腹泻、呕吐、皮疹等肠炎相关症状。对于有食物过敏家族史的儿童,更需注意饮食,避免接触过敏原。
(二)气候因素
1.腹部着凉:儿童腹部容易受凉,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时,夜间睡眠时若未盖好被子,腹部暴露在外,可引起肠道蠕动增加,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肠炎。寒冷刺激会影响肠道的血液循环和消化酶的分泌,从而出现腹泻等肠炎表现。
2.环境温度变化:过冷或过热的环境都可能对儿童肠道产生影响。例如,炎热天气下,儿童饮水不足,肠道功能易受影响;寒冷环境中,儿童的胃肠道血管收缩,消化功能减弱,也容易发生肠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