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什么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具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脏器系统。病原学上SARS冠状病毒有特点及对温度、消毒剂敏感;传染源主要是SARS患者,传播途径包括飞沫、接触等,人群普遍易感;临床起病急,有发热等症状及影像学表现;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治疗以对症支持及隔离为主,特殊人群需特殊处理;预防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病原学方面
SARS冠状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颗粒呈多形性,有包膜,包膜上有放射状排列的纤突,直径80~120nm。该病毒对温度敏感,随温度升高其抵抗力下降,在37℃时病毒存活4天,56℃加热90分钟、75℃加热30分钟能够灭活病毒;对常用消毒剂敏感,如乙醚4℃条件下作用24小时可灭活病毒,75%乙醇作用5分钟可使病毒灭活,含氯消毒剂作用5分钟也可灭活病毒。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主要是SARS患者,急性期患者体内病毒含量高,传染性强,极期传染性尤为突出。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经口、鼻、眼黏膜传播,还可通过实验室暴露等途径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一般来说,青壮年发病较多,但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方面,密切接触SARS患者的医护人员等属于高危人群,其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感染后可能病情相对更重。
临床特点
症状表现:起病急,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常超过38℃,可伴有畏寒、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随后出现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部分患者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表现,严重者可迅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症状相对较轻,成人尤其是中老年人感染后病情可能更易加重。
影像学表现:早期胸部X线或CT检查可发现肺部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随着病情进展,阴影范围可迅速扩大。
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周内有与SARS患者接触或处理SARS冠状病毒标本的经历等。
症状与体征:符合上述临床症状表现。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血清学检查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等;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SARS冠状病毒RNA检测阳性等。
治疗原则
目前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同时进行隔离治疗。对于有呼吸困难等表现的患者可给予氧疗等呼吸支持治疗,根据病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剂量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要更加注重维持内环境稳定、呼吸支持等,且儿童使用药物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基础疾病较多,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在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同时,积极处理基础疾病相关问题,密切监测各脏器功能变化。
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对SARS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患者居住环境及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等。
保护易感人群: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必要时可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医护人员等高危人群需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