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诊断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涉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腹腔镜检查。病史采集需询问月经史、婚育史等及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包括腹部和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CRP和ESR等;影像学检查有B超和MRI等;腹腔镜检查适用于诊断困难者且为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一、病史采集
1.一般情况: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婚育史等。例如,了解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情况,已婚育女性需询问生产、流产等相关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与盆腔炎相关的高危因素。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月经和婚育情况的正常与否对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有不同的提示意义,如育龄期女性婚育相关情况更需重点关注。
2.症状表现:慢性盆腔炎患者多有下腹部隐痛、坠胀感,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部分患者可伴有腰骶部酸痛。同时,可能出现月经紊乱,如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情况。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女性,可能因盆腔血液循环不畅,更易出现慢性盆腔炎相关症状;有盆腔炎急性发作病史的患者,再次发作慢性盆腔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体格检查
1.腹部检查:
下腹部可有轻度压痛,若有盆腔粘连等情况,可能触及增厚的条索状组织或包块。检查时要注意区分正常的生理结构与病变组织,对于不同体型的患者,腹部触诊的难度和准确性可能不同,如肥胖患者腹部脂肪厚,触诊可能不够精准。
2.妇科检查:
阴道检查可见宫颈充血、水肿,有脓性分泌物自宫颈口流出。双合诊时,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子宫旁组织增厚、有压痛,可触及条索状增粗的输卵管或输卵管卵巢囊肿等。对于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人群进行妇科检查时,需更加轻柔、谨慎,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刺激和损伤。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部分患者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轻度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炎症反应,但该指标并非特异性,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同年龄的患者血常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血常规变化可能不典型。
2.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CRP升高和ESR加快常提示体内有炎症活动,但也可能受其他因素影响,如感染、创伤等。对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炎症反应可能不典型,CRP和ESR的变化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分析。
四、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可发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粘连等情况,表现为附件区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包块。B超检查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有不同的诊断价值,如青春期女性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B超检查时需注意与正常生理结构鉴别。
2.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诊断盆腔深部的炎症病变、脓肿等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更清晰地显示盆腔组织结构及病变范围,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特殊人群如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MRI检查时,需考虑对比剂的使用风险等问题。
五、腹腔镜检查
1.适用情况:对于诊断困难的患者,可考虑行腹腔镜检查,能直接观察盆腔情况,明确盆腔内病变的部位、范围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但腹腔镜检查是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体质虚弱、存在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等患者需谨慎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