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肥大与前列腺炎有什么区别
前列腺肥大与前列腺炎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治疗原则上有不同特点。前列腺肥大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表现为下尿路症状等,检查有直肠指诊、超声等,治疗分情况;前列腺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急性有寒战高热等,慢性有骨盆区域疼痛等,检查有直肠指诊、前列腺液检查等,治疗分急慢性及综合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前列腺肥大:又称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主要是前列腺组织细胞增生所致,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其发病机制与雄激素及其与雌激素的相互作用、前列腺间质与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生长因子、炎症细胞、神经递质及遗传因素等有关。
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遭受细菌、非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而引起的炎症反应,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男性,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病原体感染、免疫异常、盆底神经肌肉活动异常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
前列腺肥大:主要表现为下尿路症状,如尿频(尤其夜尿增多)、尿急、排尿困难(尿等待、尿线变细、射程变短等)、尿不尽感等,严重时可导致尿潴留、血尿、肾功能损害等。年龄越大,发病风险越高,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上升,生活方式中久坐、酗酒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前列腺炎:急性前列腺炎多有突然发作的寒战、高热,伴尿频、尿急、尿痛及会阴部疼痛等;慢性前列腺炎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骨盆区域疼痛,如会阴部、下腹隐痛等,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犹豫、尿不尽等排尿症状,还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精神神经症状等,各年龄段男性均可发病,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久坐、过度饮酒、不洁性生活等可增加发病几率。
三、检查方法
前列腺肥大:直肠指诊可触及增大的前列腺,表面光滑、中等硬度、有弹性;超声检查是常用方法,可清晰显示前列腺体积、形态及内部结构等;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测定有助于与前列腺癌鉴别。不同年龄男性前列腺肥大的超声表现有差异,对于有相关症状的男性,应进行规范的超声等检查。
前列腺炎:直肠指诊可发现前列腺饱满、增大、质地柔软、有轻度压痛;前列腺液检查是重要手段,若前列腺液中白细胞增多、卵磷脂小体减少,可辅助诊断;尿液和前列腺液分段定位培养有助于明确病原体;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排除其他盆腔疾病。不同年龄段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检查指标可能有不同特点,在检查时需综合考虑年龄等因素。
四、治疗原则
前列腺肥大:轻度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密切观察;有下尿路症状但未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采取观察等待、药物治疗等;若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尿潴留、肾功能不全等则需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常用α受体阻滞剂、5α还原酶抑制剂等,手术方式包括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需权衡利弊,高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可能更倾向于药物等保守治疗。
前列腺炎:急性前列腺炎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选用敏感抗生素;慢性前列腺炎需综合治疗,包括抗感染(若为细菌感染)、缓解疼痛、改善排尿症状、心理治疗等。非药物治疗如热水坐浴、前列腺按摩等也有一定帮助。对于不同年龄的前列腺炎患者,治疗时要考虑年龄因素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儿童前列腺炎较为少见,若发生需及时规范治疗,因其与成人发病机制和表现可能有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