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乳腺导管原位癌
乳腺导管原位癌是乳腺癌早期阶段,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其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可通过乳腺X线摄影、超声、MRI及病理活检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需随访;年轻女性和老年女性在治疗决策和术后护理等方面有不同需考量之处。
一、定义
乳腺导管原位癌是乳腺癌的非浸润性癌,属于乳腺癌的早期阶段。它是指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内,未突破导管基底膜,没有向周围间质浸润。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多见于40-60岁的女性,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年轻女性也可能罹患乳腺导管原位癌,年龄因素影响着疾病的筛查和诊断策略,年轻女性乳腺组织相对致密,可能需要采用更适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可能与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发病有关。高脂肪饮食可能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增加患癌风险;缺乏运动则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等功能,不利于乳腺健康。
病史:有乳腺良性疾病史,如乳腺纤维瘤等,若长期不愈或未得到有效监测,可能增加发展为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风险;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这类人群需要更密切的乳腺健康监测。
三、临床表现
症状: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常通过乳腺筛查(如乳腺X线摄影、乳腺超声等)发现乳腺内的异常病变。部分患者可能有乳头溢液,多为血性、浆液性等,但乳头溢液症状不具特异性,很多其他乳腺疾病也可能出现。
体征:乳腺触诊可能无明显肿块,或可触及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的小肿块,但与浸润性乳腺癌相比,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肿块往往不典型,通过影像学检查更易发现病变。
四、诊断方法
乳腺X线摄影:可发现乳腺内是否有微小钙化灶等异常,乳腺导管原位癌在X线片上常表现为单灶或多灶的微钙化,微钙化的形态、分布等特点有助于诊断。
乳腺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可发现乳腺内的低回声等异常结节,对鉴别囊性和实性病变有帮助,但对于微小钙化的显示不如乳腺X线摄影。
乳腺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多中心、多灶性的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检测有较高敏感性,能更全面地评估乳腺病变范围。
病理活检:是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金标准,通过空心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癌细胞是否局限于导管内,明确诊断。
五、治疗相关要点
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有乳腺局部切除术等,手术目的是完整切除癌灶,同时尽量保留乳房的外观和功能。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多灶性病变等,可能需要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术后随访:患者术后需要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包括乳腺X线摄影、乳腺超声等,监测乳腺情况,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或新的病变。
六、特殊人群提示
年轻女性:年轻女性患乳腺导管原位癌时,在治疗决策上需要更谨慎地权衡手术对乳房外观和功能的影响,同时由于年龄较小,未来生育等情况可能需要考虑,在治疗过程中要与患者充分沟通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手术耐受性等方面需要更全面评估,选择手术方式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术后康复也需要更精心的护理,关注其心理状态等,因为老年女性可能更关注生活质量等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