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是什么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是乳腺癌的非浸润性癌,其发病机制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临床表现多数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有乳头溢液,体征肿块常不明显;诊断靠乳腺钼靶、超声及病理活检;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需随访;特殊人群如年轻女性要考虑生育等问题,老年患者需谨慎评估治疗耐受性并注重康复护理。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是乳腺癌的非浸润性癌,属于导管内的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基底膜以内,未突破基底膜向周围间质浸润。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多见于40-50岁女性,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年轻女性也可能罹患,年龄因素影响着乳腺组织的生理状态,不同年龄段乳腺细胞的增殖、修复等功能不同,可能与发病风险相关。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发病风险。高脂饮食会影响体内激素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身体代谢功能紊乱,这些都可能干扰乳腺组织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与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病史:有乳腺不典型增生等病史的人群,发生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风险相对较高。乳腺不典型增生是一种癌前病变,其细胞的异常增殖状态可能进一步发展为乳腺导管内原位癌。
二、临床表现
症状: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常因体检或乳腺钼靶等检查偶然发现乳腺内的异常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乳头溢液,多为血性、浆液性溢液等,但这一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其他乳腺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
体征:乳腺触诊可能无明显肿块,或可触及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的小肿块,但相对于浸润性乳腺癌,其肿块往往不明显。
三、诊断方法
乳腺钼靶检查:可发现乳腺内是否存在微小钙化灶等异常情况,导管内原位癌常表现为沿导管分布的沙粒样钙化等特征性表现,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乳腺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有助于发现乳腺内的肿块等病变,对于判断病变的囊性、实性等特征有一定帮助。
病理活检:是确诊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明确细胞的形态、排列等特征,以确定是否为导管内原位癌以及其具体的病理类型等。
四、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有乳腺区段切除术等,通过切除病变所在的乳腺区段组织,达到去除病灶的目的。对于一些合适的患者,也可能根据病情选择乳房全切术等,但相对来说,区段切除术在尽可能保留乳腺组织的同时去除病灶。
术后随访:患者术后需要定期进行乳腺复查,包括乳腺钼靶、超声等检查,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等情况。随访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等,因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可能对患者心理产生影响。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年轻女性:年轻患者在诊断为乳腺导管内原位癌后,除了关注疾病本身的治疗外,还需要考虑生育等问题。治疗方案的选择可能需要综合考虑对未来生育功能的影响等,在与患者沟通治疗方案时,要充分告知不同治疗方式的潜在影响,尊重患者的意愿并提供合理的建议。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决策上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手术等治疗方式的耐受性。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如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情况,选择相对安全、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注重术后的康复护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