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疱疹惊厥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疹性热病,主要侵犯1~7岁小儿,尤其是1~2岁婴幼儿,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在婴儿常发生呕吐和惊厥,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可出现少数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水疱破溃变为浅溃疡,1~5日内愈合。并发症少见,偶尔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膜脑炎等。
一、概述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发疹性热病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尤其是1~2岁婴幼儿。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在婴儿常发生呕吐和惊厥,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可出现少数(少数至数十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在以后的24小时内水疱破溃变为浅溃疡,直径一般在5mm以下,1~5日内愈合。并发症少见,偶尔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膜脑炎等。
二、病因
引起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主要为柯萨奇A组病毒,偶尔也有其他肠道病毒引起。
三、症状
1.潜伏期:一般为2~4天。
2.前驱期:起病急骤,可有发热、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症状。
3.水疱期:在口腔黏膜出现少数(少数至数十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在以后的24小时内水疱破溃变为浅溃疡,直径一般在5mm以下,1~5日内愈合。
4.全身症状:可有颈、腹和四肢疼痛。在婴儿常发生呕吐和惊厥,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可出现少数(少数至数十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在以后的24小时内水疱破溃变为浅溃疡,直径一般在5mm以下,1~5日内愈合。
四、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降低。
2.血清学检查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可明确诊断。
3.病毒核酸检测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病毒核酸,可快速诊断。
4.其他检查
部分患儿可出现心肌酶谱升高、脑电图异常等改变。
五、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一般可作出诊断。确诊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如血清学检查、病毒核酸检测等。
六、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给予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保持口腔清洁。
2.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咽喉疼痛明显时可给予局部喷雾治疗,如利巴韦林气雾剂等。
3.抗病毒治疗:可使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4.并发症治疗:如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七、预后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多数患儿在1周左右自愈。但部分患儿可出现高热惊厥、脑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八、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场所。
4.儿童玩具应定期消毒。
5.加强锻炼,增强儿童体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