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乳腺炎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生育期女性易患的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和感染有关,临床表现有乳房肿块、皮肤改变、乳头溢液等,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检查,治疗分药物和手术,哺乳期和非哺乳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要注意乳腺卫生,康复需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一、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定义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发生于生育期女性,尤其是产后哺乳期女性,但非哺乳期也可发病。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导管上皮损伤、脂肪坏死引发的免疫反应,导致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形成肉芽肿。另外,感染因素也可能参与其中,如某些细菌感染可能诱发异常免疫应答从而引发该病,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乳房肿块:常为单发,也可多发,肿块质地较硬,边界多不清,可伴有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疼痛较明显,影响日常生活。
皮肤改变:病变处皮肤可出现红肿,类似炎症表现,部分患者皮肤可出现橘皮样改变等。
乳头溢液:少数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溢液性质可为浆液性等。
2.年龄与性别因素:主要见于生育期女性,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可能略有差异,年轻患者可能病情进展相对较快,而年龄稍大的患者症状可能相对隐匿一些,但总体以乳房肿块及相关炎症表现为主。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发现乳腺内的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有助于初步判断肿块的位置、大小等情况。
乳腺X线摄影(钼靶):可见乳腺内片状或结节状密度增高影,部分可有钙化等表现,但特异性相对超声稍差。
磁共振成像(MRI):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2.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见乳腺组织内有肉芽肿形成,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表现。
五、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目前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来控制病情,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病情由医生权衡使用。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肿块切除术等,但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谨慎评估。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发生肉芽肿性乳腺炎时,需兼顾哺乳与治疗,要注意保持乳腺的通畅,避免乳汁淤积加重病情,同时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药物及评估是否继续哺乳。
2.非哺乳期女性:非哺乳期患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自身免疫状态的监测,同时要关注心理状态,因为疾病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需给予心理支持。
七、预防及康复
1.预防方面:生育期女性尤其是产后女性要注意保持乳腺的清洁卫生,避免乳腺外伤等,一旦发现乳房有异常肿块、疼痛等情况要及时就医检查。
2.康复方面: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后的患者,都需要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及减少复发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