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是什么
扁平足是足弓低平或消失、患足外翻,站立行走时足弓塌陷并引起足部疼痛的畸形,其解剖结构基础是由跗骨、跖骨拱形砌合及足底韧带肌腱等构成的足弓,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包括劳损性、病理性),临床表现有疼痛、步态异常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X线检查,对不同人群(儿童、成年人、老年人)影响不同,需采取相应应对措施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扁平足又称平足症,是指足弓低平或消失,患足外翻,站立、行走时足弓塌陷,引起足部疼痛的一种畸形。
一、解剖结构基础
足弓是由跗骨、跖骨的拱形砌合,以及足底的韧带、肌腱等具有弹性和收缩力的组织共同构成的一个凸向上方的弓,分为纵弓和横弓。纵弓又分为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内侧纵弓较高,对人体的缓冲、减震等功能起重要作用,扁平足主要与内侧纵弓的异常相关。
二、分类
1.先天性扁平足:多由于足骨先天发育异常导致,如足舟骨位置异常、跟骨外翻等,在儿童时期可能就会表现出相应症状,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家族中有扁平足病史的儿童发生先天性扁平足的风险相对较高。
2.后天性扁平足
劳损性扁平足:常见于长时间站立、行走,体重过重,或长期从事需站立工作的人群,如教师、护士等。由于足部长期承受较大压力,导致足底韧带、肌腱等软组织慢性损伤,弹性下降,进而引起足弓塌陷。
病理性扁平足:由某些疾病引起,如类风湿关节炎、神经肌肉疾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足部肌肉、韧带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导致足弓异常。例如类风湿关节炎会侵蚀足部关节及周围组织,破坏足弓的稳定性。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主要表现为足底部疼痛,尤其在长时间站立、行走后疼痛加剧,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至小腿内侧。儿童时期可能表现为足部容易疲劳、酸痛,影响日常活动和运动能力。
步态异常:行走时步伐蹒跚,足跟外翻,足底接触地面面积增大。
2.体征
站立时可见足弓低平或消失,足跟外翻,足印表现为足弓缺失,整个足底印都与地面接触。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观察足部外形,检查足弓的形态,进行足的承重和非承重状态下的检查,判断足弓是否存在及塌陷程度。
2.X线检查:通过拍摄足部X线片,测量足弓相关的角度,如足弓角等,以明确足弓的结构变化,辅助诊断扁平足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
1.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扁平足可能影响足部正常发育,进而影响下肢的力线。如果是先天性扁平足,需密切关注,对于劳损性扁平足,要注意避免儿童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选择合适的鞋子,如带有足弓支撑的儿童鞋,以帮助维持足弓发育。
2.成年人:成年人扁平足可能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导致足部疼痛、疲劳等,进而影响运动能力和工作效率。对于劳损性扁平足,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可通过物理治疗等方法改善症状,如足底部的按摩、拉伸等。对于病理性扁平足,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针对扁平足进行相应的康复处理。
3.老年人:老年人扁平足可能加重足部退变,引起更明显的疼痛和行走困难。需要注意日常足部的保护,选择舒适、supportive的鞋子,必要时可使用矫形器来减轻足部压力,缓解疼痛。
扁平足的相关情况较为复杂,通过准确的诊断和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