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术后应该怎么功能康复锻炼
骨折术后康复锻炼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有肌肉等长收缩锻炼(针对下肢肌肉)和踝泵运动(活动踝关节防血栓);中期包括膝关节屈伸锻炼(渐恢复活动度)和拄拐部分负重行走(让骨折部位适应负重);后期有渐进性负重行走(增负重能力恢复步态)和关节活动度强化锻炼(最大程度恢复活动度),康复中要定期复查,出现异常立即停练就医
一、早期康复锻炼(术后1-2周)
1.肌肉等长收缩锻炼
目的: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利于骨折端的稳定。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骨骼生长潜力大,但也需注意运动强度;成年人则可相对更积极进行。例如,健康成年人每天可进行多次,每次每块肌肉收缩持续5-10秒,休息10-15秒,重复10-15次。
方法:主要针对下肢肌肉,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等。股四头肌收缩时,患者尽量伸直膝关节,使大腿肌肉紧绷;腓肠肌收缩时,尽量勾起脚尖,让小腿肌肉紧绷。
2.踝泵运动
目的:活动踝关节,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尽早进行。一般每分钟可进行10-15次,每天3-4组,每组10-15下。
方法:患者平卧或坐姿,双腿伸直,脚尖用力向上勾,至最大限度后保持5秒左右,然后脚尖用力向下踩,至最大限度后保持5秒左右,如此反复。
二、中期康复锻炼(术后2-6周)
1.膝关节屈伸锻炼
目的:逐渐恢复膝关节活动度,为后期行走等功能做准备。对于儿童,由于骨骼尚未完全成熟,活动度恢复需更谨慎,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恢复情况调整锻炼强度;成年人则可逐步增加活动范围。一般每天可进行3-4次,每次屈伸10-20次。
方法:可采用卧位屈膝或坐位屈膝的方式。卧位屈膝时,患者仰卧,尽量将膝关节弯曲,用手辅助或自身发力将小腿向上抬;坐位屈膝时,坐在床边,小腿自然下垂,缓慢屈膝。
2.拄拐部分负重行走
目的:让骨折部位逐渐适应负重,增强下肢力量。不同年龄患者负重程度不同,儿童一般先从少量负重开始,逐渐增加;成年人可根据骨折愈合情况,一般初始可承受体重的1/4-1/3左右。开始时需有人在旁协助,确保安全。
三、后期康复锻炼(术后6周以上)
1.渐进性负重行走
目的:进一步增加下肢负重能力,恢复正常步态。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需更加关注平衡和协调能力的恢复;年轻患者则可更快增加负重程度。一般每周可增加负重10%-15%左右,但需根据X线等检查显示的骨折愈合情况调整。
方法:患者可先在平地上拄拐行走,逐渐过渡到单拐行走,最后到弃拐行走。行走时注意保持身体平衡,步伐均匀。
2.关节活动度强化锻炼
目的:最大程度恢复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活动度,提高下肢功能。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需注意血糖控制稳定后再进行锻炼,避免因血液循环问题影响恢复。可进行蹲起训练等,每次蹲起保持10-15秒,重复10-15次,每天2-3次。
方法:患者可在平坦地面进行蹲起动作,逐渐增加下蹲深度,但要注意不要超过自身可承受范围,防止再次损伤。同时,可配合瑜伽等拉伸运动,进一步改善关节活动度。
在整个康复锻炼过程中,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锻炼方案。如果在锻炼过程中出现疼痛加剧、肿胀明显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锻炼并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