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孢子菌肺炎是由肺孢子菌引起的间质性浆细胞性机会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其病原体过去认为是原虫,现在倾向于真菌类,有滋养体和包囊形式。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受者、恶性肿瘤患者、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易感染。临床表现为起病隐匿或亚急性,有发热、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等症状,体征相对较少。诊断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如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经皮肺穿刺活检等。治疗常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等药物。预防需针对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采取相应措施及保持环境卫生以减少传播机会。
一、定义
肺孢子菌肺炎是由肺孢子菌引起的间质性浆细胞性肺炎,是一种机会性肺部感染性疾病。
二、病原体特点
肺孢子菌过去认为是原虫,现在研究表明其更倾向于属于真菌类。肺孢子菌有多种形态,在宿主体内主要以滋养体和包囊形式存在。
三、易感人群及相关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是肺孢子菌肺炎的高危人群。在未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艾滋病患者中,肺孢子菌肺炎的发病率较高。
器官移植受者:器官移植后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斥反应,这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增加肺孢子菌感染的风险。
恶性肿瘤患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患者,由于疾病本身以及化疗等治疗手段导致免疫功能抑制,容易发生肺孢子菌肺炎。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低出生体重儿免疫功能相对较弱,也是肺孢子菌肺炎的易感人群之一。
四、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起病隐匿或呈亚急性过程,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热多为低热或中等度热。干咳较为顽固,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严重者可出现呼吸窘迫。
体征:肺部体征相对较少,部分患者可闻及少量散在的干湿啰音,晚期可出现发绀等表现。
五、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表现为双侧肺门周围弥漫性渗出,呈网状和小结节状影,逐渐进展为双侧肺野的弥漫性浸润影,可呈磨玻璃样改变。胸部CT检查比X线更敏感,可见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实变影,有时可伴有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病原学检查:
痰液检查:诱导痰液进行镜检,查找肺孢子菌的包囊或滋养体,但阳性率相对较低。
支气管肺泡灌洗: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肺泡灌洗液进行检查,可提高病原学诊断的阳性率,能发现肺孢子菌的包囊或滋养体。
经皮肺穿刺活检:对于疑难病例,可考虑经皮肺穿刺活检获取肺组织进行检查,但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风险。
六、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复方磺胺甲噁唑等。对于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等进行治疗,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等综合判断。
七、预防措施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艾滋病患者应积极接受HAART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器官移植受者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需密切监测免疫功能,在合适时机调整免疫抑制剂的用量。
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增强营养,必要时采取措施提升免疫功能。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要加强护理,提供良好的营养支持,减少感染风险。
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的通风良好,对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居住的环境可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等处理,减少肺孢子菌的传播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