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跖骨骨折怎么办
第一跖骨骨折的诊断包括临床表现(受伤部位疼痛、肿胀、畸形等,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和影像学检查(X线为首选,复杂情况用CT);治疗有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骨折,用石膏等固定4-6周)和手术治疗(适用于明显移位等情况,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等);康复分早期(固定期间肌肉收缩和邻近关节活动)和后期(拆除固定后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负重训练,注意根据情况调整);预后方面多数可愈合,功能多能恢复,但可能有并发症,需关注恢复情况并调整方案
一、第一跖骨骨折的诊断
1.临床表现:受伤部位多有疼痛、肿胀、畸形,可能出现异常活动,患者往往不敢负重行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骨骼柔韧性好,畸形可能不典型;老年人可能因骨质疏松,骨折后症状相对不那么剧烈,但愈合相对较慢。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首选,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横形骨折、斜形骨折等)。对于一些复杂情况,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细节,尤其是关节内骨折等情况,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二、第一跖骨骨折的治疗
1.保守治疗
适应证: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如裂缝骨折等。对于儿童患者,若骨折移位不明显,多可采用保守治疗。
方法:通常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等情况,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2.手术治疗
适应证:骨折明显移位、累及关节面的骨折等。例如,骨折端移位超过2mm或成角超过10°时,多需手术治疗。
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手术可以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恢复。
三、第一跖骨骨折的康复
1.早期康复(固定期间)
肌肉收缩锻炼:在骨折固定后,即可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腓肠肌、比目鱼肌等的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这样可以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
邻近关节活动:在不影响骨折部位的情况下,进行踝关节、膝关节等邻近关节的主动活动,如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运动,每次活动10-15次,每天3-4组。
2.后期康复(拆除固定后)
关节活动度训练:逐渐增加踝关节、足趾等关节的活动度,可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进行。例如,用健侧手帮助患侧足进行背伸、跖屈、内翻、外翻等活动,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天2-3次。
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开始负重。一般在拆除固定后2-3周左右,可先进行部分负重,如扶拐下地,患足部分接触地面;随着骨折愈合的进展,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时间,最终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根据个人的年龄、身体状况等调整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进度,老年人康复速度相对较慢,需更加谨慎。
四、第一跖骨骨折的预后
1.愈合情况:大多数第一跖骨骨折经过恰当的治疗后可以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一般为3-6个月,但具体时间因骨折类型、治疗方法及患者个体差异而异。例如,儿童骨折愈合相对较快,老年人骨折愈合相对较慢。
2.功能恢复:如果治疗和康复得当,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创伤性关节炎、骨折不愈合等。创伤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骨折不愈合则需要进一步的处理。在康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肢的功能恢复情况,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康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