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可能引发多种后遗症,包括关节活动受限(因长期制动致软组织粘连挛缩,受年龄、伤前生活方式、康复训练等影响)、肌肉萎缩(患肢活动少致废用性萎缩,与年龄、营养、康复训练等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活动少血液回流慢、高凝,受年龄、性别、卧床及骨折程度等影响)、创伤性关节炎(骨折后关节面不平整致软骨磨损,与复位、年龄、过早不当活动等有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影响股骨头血供,与骨折严重程度、年龄、治疗情况等有关)
一、关节活动受限
1.发生机制:骨折后长期制动可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挛缩,影响髋关节的正常活动。例如,骨折后患者因疼痛不敢活动髋关节,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会逐渐失去弹性和灵活性,进而限制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等活动。
2.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关节活动受限;受伤前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也会增加关节活动受限的风险;若骨折治疗过程中康复训练不及时、不规范,也会加重关节活动受限的程度。对于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等影响组织修复的疾病患者,关节活动受限的情况可能更严重。
二、肌肉萎缩
1.发生机制:骨折后患肢活动减少,肌肉得不到有效的运动刺激,会发生废用性萎缩。肌肉萎缩会导致患肢力量下降,影响患者的行走、站立等功能。
2.影响因素:年龄越大的患者肌肉萎缩进展可能越快;受伤后营养状况不佳会影响肌肉的恢复,加重肌肉萎缩;长期卧床且康复训练不足的患者,肌肉萎缩的程度往往更明显。有慢性病史如营养不良相关疾病的患者,肌肉萎缩的风险更高且恢复更困难。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发生机制:骨折后肢体活动减少,血液回流减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血栓脱落,可能会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2.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患者血液凝固性相对较高,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加;女性患者在某些生理状态下如绝经后,凝血功能可能发生变化,也更易出现血栓;长期卧床、骨折严重程度较高等情况都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有血栓病史或家族血栓病史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更高。
四、创伤性关节炎
1.发生机制:骨折后关节面不平整,骨折愈合后关节软骨受到异常应力,长期磨损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2.影响因素:骨折复位不良会直接导致关节面不平整,增加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年龄较小的患者骨骼仍在发育,骨折后对关节的影响可能随着生长发育逐渐显现;受伤后过早进行不恰当的活动,会加重关节软骨的损伤,促进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有先天性关节发育不良等病史的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可能性更大且病情可能更严重。
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发生机制:股骨粗隆间骨折可能影响股骨头的血液供应,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例如,骨折时的暴力可能损伤供应股骨头的血管,使得股骨头局部缺血,进而发生坏死。
2.影响因素:骨折严重程度较重,如粉碎性骨折等,更容易损伤股骨头的血运,增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风险;年龄较大的患者血管条件相对较差,恢复能力弱,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几率较高;受伤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也会影响股骨头的血供,导致坏死发生。有血管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