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宝宝是肠绞痛
宝宝肠绞痛相关情况如下:症状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哭声尖锐且难安抚,哭闹时腹部紧张,双腿常向腹部蜷缩以缓解疼痛,还会排气排便增多。发作多在出生后2至4周的宝宝,3至4个月后逐渐缓解,常见于傍晚或夜间且时间相对固定。需与肠套叠、肠梗阻鉴别,肠套叠伴有呕吐、果酱样血便,肠梗阻有腹胀、停止排气排便。新手父母面对宝宝肠绞痛要冷静并记录症状,有其他病史的宝宝出现类似症状更要警惕,及时就医全面检查。
一、症状表现
1.阵发性哭闹
宝宝通常会突然出现大声哭闹,哭声尖锐,甚至可能出现声嘶力竭的情况,且哭闹往往难以安抚。这种哭闹并非像饥饿、尿湿等常见原因引起的短暂哭闹,而是会持续较长时间,有时可长达数小时。例如,有的宝宝可能在傍晚或夜间固定时间段开始哭闹,且每天发作的时间较为规律。
2.腹部紧张
在哭闹时,宝宝的腹部肌肉可能会处于紧张状态,触摸时能感觉到腹部较硬,和正常状态下柔软的腹部触感有明显差异。这是因为肠绞痛发作时,肠道平滑肌强烈收缩,引起腹部不适,导致腹肌反射性紧张。
3.双腿蜷缩
宝宝常将双腿向腹部蜷缩,这是一种自我缓解腹部疼痛的姿势。通过双腿的蜷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肠道受到的牵拉和压力,从而缓解部分疼痛。例如,当家长将宝宝的双腿放下时,宝宝可能会哭闹加剧,而双腿蜷缩时哭闹可能会稍有减轻。
4.排气排便增多
肠绞痛发作时,宝宝肠道蠕动加快,可能会出现排气增多的现象,有时还会伴随排便,且排便可能较平时更稀。这是因为肠道的快速蠕动促使气体和粪便快速通过肠道。
二、发作时间特点
1.年龄阶段
肠绞痛多发生于出生后2至4周的宝宝,一般在3至4个月后逐渐自行缓解。这是因为小婴儿的肠道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肠道蠕动的调节能力较弱,随着年龄增长,肠道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肠绞痛的发作频率和程度也会相应减轻。
2.每日发作规律
常见于傍晚或夜间发作,每天发作时间相对固定。可能与宝宝在傍晚或夜间时,身体的生物钟以及激素水平变化有关,也可能是由于这两个时间段周围环境相对安静,宝宝对自身身体不适更为敏感。
三、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1.肠套叠
肠套叠也会导致宝宝剧烈哭闹,但它除了哭闹外,常伴有呕吐、果酱样血便等症状。而肠绞痛一般不会出现血便,呕吐症状也相对少见。此外,肠套叠通过腹部超声等检查可发现典型的套叠影像,而肠绞痛腹部超声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2.肠梗阻
肠梗阻时宝宝会有腹痛、哭闹,同时伴有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与肠绞痛不同,肠梗阻的腹胀往往较为明显,且停止排气排便这一特征与肠绞痛时的排气排便增多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腹部X线等检查可发现肠梗阻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如气液平面等。
四、温馨提示
1.对于新手父母
宝宝出现肠绞痛时,家长往往会感到焦虑和无助。首先要保持冷静,因为宝宝对家长的情绪较为敏感,家长的焦虑可能会加重宝宝的不安。同时,要详细记录宝宝哭闹的时间、频率、伴随症状等,这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2.存在其他病史的宝宝
如果宝宝本身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如先天性胃肠道畸形等,出现类似肠绞痛症状时,更要提高警惕。这些宝宝肠绞痛的病因可能更为复杂,需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免延误病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和结构,导致肠绞痛的发生机制与正常宝宝有所不同,诊断和治疗也需更加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