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用药
文章介绍了肺炎的各类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细菌性肺炎常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病毒性肺炎常用利巴韦林、奥司他韦;对症治疗有退热的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和止咳祛痰的氨溴索;新生儿、早产儿、有基础疾病小儿肺炎用药各有特殊注意事项,需谨慎选择药物及精确计算剂量、密切监测状况等。
一、抗生素类药物
(一)细菌性肺炎常用抗生素
1.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等,适用于肺炎链球菌等敏感菌引起的肺炎,对于儿童细菌性肺炎有一定疗效,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发挥杀菌作用,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对小儿肺炎链球菌肺炎等的治疗效果。
2.头孢菌素类:包括头孢克洛、头孢克肟等,根据抗菌谱的不同分为不同代际,对多种引起小儿肺炎的细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达到杀菌效果,众多儿科临床研究表明其在小儿肺炎治疗中应用广泛且疗效确切。
二、抗病毒类药物
(一)常见病毒性肺炎用药
1.利巴韦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一定抑制作用,可用于病毒性肺炎的辅助治疗,其作用机制是抑制次黄嘌呤核苷脱氢酶,阻断次黄嘌呤核苷酸转化为鸟嘌呤核苷酸,从而抑制病毒RNA和DNA的合成,但使用时需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及适用年龄等限制。
2.奥司他韦:主要用于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尤其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通过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阻止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减少病毒的传播,有大量针对小儿流感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研究支持其有效性。
三、对症治疗药物
(一)退热药物
1.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小儿肺炎伴有发热的情况,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PGE1)的合成及释放,而产生周围血管扩张,引起出汗以达到退热作用,是儿科常用的安全有效的退热药物之一,有明确的儿科用药剂量等规范依据。
2.布洛芬:也可用于小儿肺炎发热的对症处理,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发热,同样在儿科退热治疗中有广泛应用且有科学的用药指导作为支撑。
(二)止咳祛痰药物
1.氨溴索:能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黏度,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可用于小儿肺炎伴有咳嗽、咳痰的情况,众多儿科临床研究证实其在改善小儿肺炎患者咳嗽咳痰症状方面的效果。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肺炎病情变化快,用药需更加谨慎。抗生素的选择要根据可能的病原体,如考虑到革兰阴性菌感染等情况选择合适药物,且用药剂量要严格按照新生儿的体重、日龄等进行精确计算,因为新生儿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药物代谢能力差,避免因药物蓄积导致不良反应。
(二)早产儿肺炎
早产儿各器官功能更不成熟,在用药时,抗病毒或抗生素的选择需充分评估其对早产儿可能产生的影响,退热药物的使用也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及早产儿的一般状况,由于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使用退热药物后易出现体温不升等情况,所以要谨慎使用并加强体温监测。
(三)有基础疾病小儿肺炎
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小儿肺炎患者,用药时要考虑药物对心功能等的影响,比如某些抗生素可能对心肌有一定抑制作用,需权衡肺炎治疗用药和基础疾病的关系,选择对心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观察患儿在用药过程中心脏功能等的变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