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肺炎诊断
间质性肺炎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临床表现有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干咳等,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影像学中胸部X线早期可能无异常,HRCT是重要手段且不同类型有特征表现;肺功能早期可无异常,进展后有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等;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无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有意义,BAL对鉴别类型有帮助;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明确病理类型的金标准,不同人群活检需考虑风险。
一、临床表现评估
间质性肺炎患者可能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初期可能仅在活动后出现,随着病情进展,静息时也可出现。部分患者会有干咳症状,病程较长者可能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表现。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呼吸困难出现呼吸急促、三凹征等,而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影响,呼吸困难表现相对不典型。
二、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病情进展后可出现肺纹理增多、紊乱,网状、结节状阴影等。但胸部X线对于间质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及细微病变的显示不如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敏感。
2.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是诊断间质性肺炎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其特征性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分布的网格状、蜂窝状阴影,可伴有磨玻璃影等。不同类型的间质性肺炎在HRCT上有各自相对特征性的表现,如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多表现为双下肺、胸膜下分布的蜂窝肺和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等。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进行HRCT检查时需权衡辐射风险与诊断价值,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肺部疾病影响HRCT表现的解读。
三、肺功能检查
1.通气功能: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肺活量(VC)、肺总量(TLC)降低,一秒率(FEV?/FVC)正常或增高。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者,其基础肺功能可能已存在一定改变,会影响间质性肺炎肺功能结果的解读。
2.弥散功能:多呈明显下降,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及DLco/肺泡通气量(VA)比值降低,这是间质性肺炎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肺炎病史,其弥散功能改变可能与原发病及间质性肺炎共同作用。
四、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血常规可无特异性改变,部分患者可能有白细胞、淋巴细胞等轻度异常。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在合并感染时可升高。自身抗体检测对于某些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如特发性肺纤维化相关自身抗体阳性率较低,而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炎可检测到相应的自身抗体,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抗核抗体等。不同性别患者自身抗体阳性率可能存在差异,生活方式中吸烟、接触粉尘等因素可能影响炎症指标结果。
2.支气管肺泡灌洗(BAL):通过BAL获取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胞分类计数等检查,对于鉴别间质性肺炎的类型有一定帮助。例如,结节病患者BAL液中可出现高比例的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增高。
五、组织病理学检查
经支气管肺活检(TBLB)或外科肺活检(SLB)是明确间质性肺炎病理类型的金标准。通过获取肺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可区分不同的间质性肺炎类型,如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等不同病理亚型。对于老年患者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外科肺活检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儿童患者进行肺活检则需极其谨慎,严格掌握适应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