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什么病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见于30-40岁经产妇,临床表现有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等,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检查,需与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癌鉴别,治疗有药物和手术,妊娠期、哺乳期、老年女性发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定义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它通常累及乳腺小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感染、创伤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
1.年龄与性别:多见于30-40岁经产妇,年轻女性及非经产女性也有发病,但相对少见,女性发病明显多于男性。
2.症状表现:
乳房肿块:常为单发,也可多发,肿块多位于乳房外上象限,大小不一,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可有压痛。部分患者肿块可逐渐增大,伴有皮肤红肿,类似炎症表现,但一般无明显的全身感染症状,如高热、寒战等。
乳头溢液:少数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多为浆液性或血性溢液。
病程特点:病程相对较长,病情易反复,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乳腺组织破坏,影响乳房外观及功能。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发现乳腺内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或点状强回声,有助于初步判断肿块的位置、大小及内部结构。
乳腺X线摄影(钼靶):表现为片状或结节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部分可见钙化影,但特异性相对超声稍低。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
2.病理检查:病理活检是确诊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金标准。通过空心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可见乳腺组织内有肉芽肿形成,以多核巨细胞、上皮样细胞等组成的肉芽肿为特征,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等。
四、鉴别诊断
1.浆细胞性乳腺炎:两者均为乳腺非细菌性炎症,但浆细胞性乳腺炎多有乳头内陷,病变常累及导管,病理上以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主,而肉芽肿性乳腺炎主要以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形成为特征。
2.乳腺癌:乳腺癌可表现为乳房肿块,质地硬,与周围组织粘连,边界不清,但乳腺癌的肿块形态多不规则,常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病理检查可明确鉴别。
五、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目前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抗炎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2.手术治疗:对于肿块较大、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反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乳腺肿块切除术等,但手术需充分评估病变范围,尽量保留乳房的正常组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在妊娠期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需谨慎处理。由于妊娠期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药物使用需格外谨慎,应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必要时可能需要在密切监测下进行手术等治疗。
2.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发生肉芽肿性乳腺炎时,需注意保持乳汁排出通畅,避免乳汁淤积加重病情。同时,药物治疗时要考虑到药物通过乳汁对婴儿的影响,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必要时可能需要暂停患侧乳房哺乳,但要注意保持乳汁分泌,防止回奶。
3.老年女性:老年女性发病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整体状况的评估,如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机体负担小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