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如何处理
肺栓塞的诊断评估包括观察临床表现(考虑不同年龄性别差异及高危人群因素)和辅助检查(D-二聚体、CTPA、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MRPA等);初始治疗有一般支持治疗(吸氧等)和抗凝治疗(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治疗(适用于大面积肺栓塞,有禁忌证限制,不同年龄考量不同)和介入治疗(肺动脉导管碎解抽吸血栓、肺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等);长期管理有抗凝治疗延续(依危险因素定疗程,监测调整)、危险因素控制(针对高危因素采取措施)、随访监测(定期评估监测病情)
一、诊断评估
1.临床表现观察:肺栓塞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需细致排查。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卧床、吸烟、肥胖等人群肺栓塞风险高,在评估时要考虑这些因素对临床表现的影响及病史中是否存在相关高危因素。
2.辅助检查:
D-二聚体:D-二聚体升高对肺栓塞有一定提示作用,但非特异性,多种情况可导致其升高,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影像学检查:
CT肺动脉造影(CTPA):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可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情况。
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典型表现为肺灌注缺损,而通气正常,是肺栓塞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
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对诊断肺栓塞也有一定价值,尤其适用于对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
二、初始治疗
1.一般支持治疗:对于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的患者,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以改善患者缺氧状况,不同年龄患者吸氧流量等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老年患者可能需更谨慎调整吸氧参数。
2.抗凝治疗:
普通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发挥抗凝作用,是常用的初始抗凝药物之一。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等优点,在临床应用广泛。
三、再灌注治疗
1.溶栓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大面积肺栓塞患者,即出现休克或低血压的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有一定出血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禁忌证:包括近期有活动性出血、颅内出血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溶栓禁忌证的考量略有不同,儿童患者一般不推荐溶栓治疗,需特别谨慎。
2.介入治疗:
肺动脉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对于一些不宜溶栓或溶栓禁忌的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通过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改善肺动脉血流。
肺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在特定情况下可用于改善肺动脉狭窄等情况,但应用相对受限。
四、长期管理
1.抗凝治疗延续:肺栓塞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抗凝治疗,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等确定抗凝疗程。例如特发性肺栓塞患者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抗凝,而继发于可逆因素(如短期制动)的患者抗凝疗程可能相对较短。在长期抗凝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同时注意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不同年龄患者对抗凝药物的反应和耐受性不同,需个体化调整。
2.危险因素控制: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如长期卧床患者需鼓励早期活动,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戒烟等,通过控制这些危险因素降低肺栓塞复发的风险,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在危险因素控制方面有不同的措施和难度,需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3.随访监测:定期进行随访,包括临床症状评估、影像学检查等,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肺栓塞复发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患者的随访频率和检查项目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儿童患者随访需关注生长发育等多方面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