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腺病毒肺炎
腺病毒肺炎由腺病毒感染引起,腺病毒有多种血清型且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临床表现有发热、呼吸道症状及全身症状等,可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和抗病毒治疗,大多数预后好,少数有并发症预后差,可通过接种疫苗和日常防护预防。
一、定义
腺病毒肺炎是由腺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腺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可侵犯呼吸道、胃肠道、尿道和膀胱、眼、肝脏等多种脏器。
二、病原体特点
腺病毒有多种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腺病毒所致疾病有所差异,例如某些血清型更易引发肺炎等严重感染。腺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数周。
三、发病机制
腺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在呼吸道上皮细胞等部位增殖,然后可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肺部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支气管和肺泡间质的炎症细胞浸润、肺泡水肿等。
四、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可持续数天至数周,热型多为稽留热或弛张热。
呼吸道症状:咳嗽较为剧烈,可呈刺激性咳嗽,早期可无痰,随后可出现黏液痰等;呼吸急促也是常见表现,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鼻翼扇动、三凹征等。
其他症状:部分患儿可伴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嗜睡、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
2.体征表现:早期肺部体征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闻及干湿啰音等。
五、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等,但这并非特异性表现。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鼻咽拭子、痰液等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如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腺病毒核酸,有助于明确诊断;也可进行病毒分离培养,但耗时较长。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儿血清中腺病毒特异性抗体,如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2.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有片状阴影等改变,可辅助诊断腺病毒肺炎。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隔离:将患儿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尤其是在幼儿园、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疾病传播。
呼吸支持:对于有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的患儿,可给予吸氧等呼吸支持治疗,保证患儿氧供。
对症支持:如患儿发热时,根据病情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降温);对于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的患儿,要保证营养供应,必要时可通过静脉补液等方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抗病毒治疗:目前有一些抗病毒药物可用于腺病毒感染的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七、预后情况
大多数患儿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可痊愈,预后较好。但少数病情严重的患儿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等,预后相对较差。年龄较小的患儿、有基础疾病的患儿等预后可能相对更差,因此对于这类特殊人群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给予干预。
八、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目前有腺病毒疫苗可用于预防部分血清型腺病毒感染,尤其是高危人群,如免疫力低下者、儿童等可考虑接种相应疫苗来降低感染风险。
2.日常防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腺病毒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