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鹅口疮又称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发的口腔黏膜炎症,多见于婴幼儿。发病原因包括母亲阴道感染、卫生习惯不佳、交叉感染、免疫系统不成熟、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等。症状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形似奶块,不易擦掉,感染轻时可能无痛感,严重时宝宝会烦躁不安、拒食等。诊断方法有临床症状诊断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注意口腔卫生、消毒物品等)和药物治疗(如制霉菌素)。对于宝宝这一特殊人群,治疗优先选非药物干预,用药需遵医嘱并密切观察症状。预防措施有注意卫生、增强免疫力、避免滥用抗生素和激素。
一、宝宝鹅口疮的定义
宝宝鹅口疮又称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多见于婴幼儿。白色念珠菌是一种真菌,通常多发生在口腔不清洁、营养不良的婴儿中,在体弱的成年人中亦可发生。
二、发病原因
1.母亲阴道感染:婴儿在出生时经过母亲感染了白色念珠菌的产道,从而受到感染。
2.卫生习惯不佳: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乳头不清洁,都可能是感染的来源。另外,宝宝爱咬手指、玩具等,也容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3.交叉感染:接触了感染念珠菌的物品,如被污染的衣物、毛巾等,增加感染几率。
4.免疫系统不成熟:宝宝尤其是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白色念珠菌的侵袭。
5.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改变口腔内的微生物平衡,导致白色念珠菌过度生长;长期使用激素则会抑制宝宝的免疫功能,使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下降。
三、症状表现
1.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
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3.感染轻微时,宝宝可能没有明显的痛感,或仅在进食时有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四、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诊断:医生通过观察宝宝口腔内的白色斑膜特征,如是否容易擦去、擦去后创面情况等,结合宝宝的症状表现,如有无烦躁、拒食等,初步判断是否为鹅口疮。
2.实验室检查:当诊断不明确时,可刮取口腔黏膜白斑进行涂片检查,发现白色念珠菌的菌丝和孢子即可确诊。
五、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注意宝宝口腔卫生,喂奶后可给宝宝喂些温开水,以清洁口腔。同时,要对宝宝使用的奶瓶、奶嘴、玩具等进行定期消毒,母乳喂养的妈妈要注意乳头清洁。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制霉菌素等,可将药物涂于患处,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
六、特殊人群提示
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治疗鹅口疮时,应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方法,如注意口腔卫生等。若需使用药物,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用药。同时,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症状变化,如用药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七、预防措施
1.注意卫生:妈妈在喂奶前要洗净双手,用温水擦拭乳头;人工喂养的宝宝,奶瓶、奶嘴要充分清洗并高温消毒。宝宝的玩具、衣物等也要定期清洗、晾晒。
2.增强免疫力:保证宝宝充足的睡眠,合理喂养,提供富含营养的食物,以增强宝宝的免疫力。
3.避免滥用抗生素和激素: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激素,避免不必要的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