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的处理
小儿肺炎的诊断包括依据临床表现(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体格检查(可闻及肺部固定湿啰音)、辅助检查(血常规、CRP、病原学检查、胸部X线或CT等)来进行;一般处理需调整环境(保持空气流通、合适温湿度)、保证休息与合适体位;药物治疗有抗感染药物(依病原体选药)和对症治疗药物(止咳祛痰、退热等);特殊人群如早产儿、有基础疾病小儿、过敏体质小儿有各自注意事项,需分别密切观察、综合考虑和避免过敏药物等。
一、小儿肺炎的诊断
1.临床表现:不同年龄段小儿肺炎表现有差异,婴儿肺炎常出现呼吸急促、口周发绀、拒食、呛奶等,较大儿童可能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发热程度不一,咳嗽可为干咳或有痰咳。年龄因素影响症状表现,婴儿因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症状相对更不典型。
2.体格检查:可闻及肺部固定湿啰音是小儿肺炎重要体征,听诊时需注意不同年龄段肺部听诊特点可能存在差异,比如婴儿胸廓小,听诊时要更细致判断啰音情况。
3.辅助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通过血常规可初步判断感染类型,年龄不同正常血常规指标范围有差异,需结合儿童生理特点判断。
C-反应蛋白(CRP):细菌感染时CRP常明显升高,病毒感染时多正常或轻度升高,可辅助判断感染性质。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鼻咽拭子、痰等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细菌培养等明确病原体,对于指导治疗很重要,不同年龄小儿采集标本的难度和方法有别,要选择合适的标本采集方式以提高检测阳性率。
胸部X线或CT:胸部X线可见肺部炎症浸润影,可帮助明确肺炎部位、范围等,CT对于一些复杂病例可更清晰显示肺部病变情况,小儿进行X线或CT检查时要注意辐射防护等问题。
二、小儿肺炎的一般处理
1.环境调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维持在20℃-25℃,湿度保持在60%左右,合适的环境利于小儿呼吸,年龄小的婴儿对环境温度、湿度变化更敏感,要精心调节环境条件。
2.休息与体位:保证患儿充足休息,可采取半卧位等体位,利于呼吸通畅,婴儿要注意合理安置体位,避免呛咳等情况加重。
三、小儿肺炎的药物治疗
1.抗感染药物:根据病原体不同选择相应药物,如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病毒感染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时主要进行对症支持等处理,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小儿年龄对药物代谢、耐受性等的影响,严格遵循药物使用的年龄禁忌等要求。
2.对症治疗药物:
止咳祛痰药物:可选用合适的止咳祛痰药物改善症状,但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药物,根据小儿年龄选择合适剂型和药物。
退热药物:当体温超过38.5℃且患儿有不适时,可考虑使用退热药物,但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不是机械按体温用药,要关注小儿用药后的反应等情况。
四、小儿肺炎的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早产儿各器官发育更不成熟,患肺炎时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要密切观察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在治疗用药时要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其药物代谢等方面的特殊性。
2.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小儿,患肺炎时病情可能更复杂,治疗过程中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情况,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肺炎治疗的影响以及肺炎治疗对基础疾病的影响等。
3.过敏体质小儿:若小儿对某些药物等过敏,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避免使用过敏药物,详细询问过敏史,谨慎选择抗感染药物及其他对症药物,防止发生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