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急性乳腺炎有局部和全身症状,局部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肿块形成,全身有发热、全身不适等;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包括排空乳汁、局部热敷、合理应用抗生素,手术主要是脓肿切开引流,需综合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是否哺乳期等采取个体化治疗促康复。
一、急性乳腺炎的症状
1.局部症状:
乳房红肿热痛:患病乳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出现红肿,伴有明显疼痛,疼痛性质可为搏动性疼痛或持续性刺痛等,炎症部位多有压痛。在哺乳期女性中,常先从某一象限开始发病,随着病情发展,红肿范围可能逐渐扩大。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哺乳期女性,如年轻初产妇和经产妇,乳房局部的红肿热痛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年轻初产妇可能因缺乏哺乳经验,更容易发生乳汁淤积,从而加重局部炎症反应。
肿块形成:可触及乳房内有边界不清的肿块,肿块质地较硬,早期肿块可能较软,随着炎症进展,肿块硬度增加。肿块形成与乳汁淤积、炎症细胞浸润等有关,若不及时处理,肿块可能进一步增大,甚至形成脓肿。
2.全身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在38℃-39℃左右,部分患者体温可更高。发热是机体对炎症的免疫反应,由细菌感染等引起的炎症介质释放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不同年龄的患者发热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发热可能相对更明显,且可能伴有寒战等表现;而成年患者发热程度相对可能较儿童稍缓和,但也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
全身不适: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这是因为炎症反应影响了机体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全身处于应激状态。
二、急性乳腺炎的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排空乳汁:这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对于哺乳期女性,要鼓励患者继续母乳喂养,通过频繁哺乳、使用吸奶器等方式将乳汁排空,防止乳汁淤积进一步加重炎症。例如,每次哺乳时应尽量让婴儿吸空一侧乳房后再换另一侧,若婴儿不能吸空,应及时用吸奶器将剩余乳汁吸出。排空乳汁可以减少乳汁对炎症部位的刺激,促进炎症消退。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哺乳期女性,排空乳汁的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年轻初产妇可能需要更耐心地指导正确的哺乳和挤奶方法。
局部热敷:在炎症早期可进行局部热敷,使用温毛巾敷于乳房患处,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左右,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热敷3-4次。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但需要注意,若已形成脓肿,则不宜热敷,以免导致炎症扩散。热敷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都适用,但儿童患者进行局部热敷时需特别注意温度,避免烫伤。
抗生素应用:当病情较重,有明显感染迹象时,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一般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但需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哺乳期女性仍可继续哺乳,但需密切观察婴儿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或哺乳期妇女使用抗生素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抗生素。
2.手术治疗:
脓肿切开引流:当炎症进一步发展形成脓肿时,需要进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手术要选择合适的切口,一般为放射状切口,以避免损伤乳腺导管。切开引流后要保持引流通畅,定期换药。对于儿童患者发生急性乳腺炎形成脓肿时,手术操作要更加精细,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减少对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影响。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包括切口愈合情况、体温变化等。
急性乳腺炎的症状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是否处于哺乳期等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以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