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骨折怎么办
下颌骨骨折的诊断包括有面部外伤史等临床表现及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保守治疗(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等情况,包括颌间固定、弹性牵引等,儿童需注意固定影响)和手术治疗(适用于骨折移位明显等情况,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有差异,术后需注意口腔卫生和功能锻炼);康复包括口腔卫生维护(不同年龄人群维护难度不同)和功能锻炼(骨折固定期及后期锻炼要求不同,儿童和老年人锻炼需注意);预防需生活防护(不同人群采取相应防护)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证营养摄入,特殊人群注意补钙等)。
一、下颌骨骨折的诊断
1.临床表现:患者多有面部外伤史,局部可出现肿胀、疼痛、淤血、咬合错乱、开口受限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因生理特点不同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骨折可能移位相对不明显,但肿胀可能更突出;老年人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等情况,骨折愈合相对较慢。生活方式不同的患者,如从事高风险职业易导致外伤致骨折的人群,外伤史更明确。有相关病史者可能影响对骨折的判断及后续治疗。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初步筛查手段,可发现明显骨折线,但对于复杂骨折可能显示不清;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部位、骨折线走行、骨折块移位情况等,是诊断下颌骨骨折的重要依据,通过CT三维重建还能更直观地了解骨折全貌。
二、下颌骨骨折的治疗
1.保守治疗: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咬合关系基本正常的患者。包括颌间固定,通过牙弓夹板将上、下颌牙齿固定在一起,使下颌骨保持在正常咬合位置,利于骨折愈合;弹性牵引,利用橡皮圈等进行牵引调整咬合关系。儿童患者保守治疗时需特别注意固定的稳定性及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要选择合适的固定材料和方法,确保骨折顺利愈合且不影响颌面部正常发育。
2.手术治疗:对于骨折移位明显、咬合关系严重紊乱、开放性骨折等情况需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口暴露骨折部位,将骨折块复位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及术后恢复有差异,老年人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需充分评估全身状况;儿童手术时要考虑到骨组织的生长特性,选择对生长影响小的内固定材料。手术治疗后都需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预防感染,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进行功能锻炼。
三、下颌骨骨折后的康复
1.口腔卫生维护: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后及时漱口,可使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水漱口,防止食物残渣残留引起感染,影响骨折愈合。不同年龄人群口腔卫生维护的难度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进行口腔清洁;老年人可能因牙齿等问题增加口腔卫生维护的难度。
2.功能锻炼:骨折固定期间就可开始进行张口、闭口等轻度的功能锻炼,逐渐增加强度和范围。骨折愈合后期要进行咀嚼功能训练等,恢复正常的咀嚼功能。儿童在功能锻炼时要注意锻炼的力度和方式,避免过度锻炼影响骨折愈合和颌面部发育;老年人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锻炼计划。
四、下颌骨骨折的预防
1.生活防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安全防护,如进行高风险活动时佩戴防护用具,避免面部受到外伤。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防护措施,从事建筑等高危行业的人群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儿童要避免危险的玩耍行为,家长要加强监管。
2.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降低骨折风险。有相关病史如骨质疏松的患者更要注意通过饮食或药物补充钙等营养成分,预防骨折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