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乳腺导管内原位癌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是早期乳腺癌,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相关。多数无明显症状,靠乳腺钼靶、超声、MRI及病理活检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部分可随访观察。预后较好,治疗后需长期随访,随访频率依情况调整。
一、定义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是乳腺癌的非浸润性癌,属于早期乳腺癌。它是指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内,未突破导管基底膜,病变仅存在于导管内,未向周围间质浸润。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多见于40-50岁女性,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不同年龄段女性患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风险不同,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有一定变化规律。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研究表明,高脂肪饮食会改变体内激素水平等多种因素,从而影响乳腺组织的健康,增加患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可能性;缺乏运动则可能导致身体代谢功能等出现异常,对乳腺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病史:有乳腺良性疾病史,如乳腺囊性增生病等,若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或长期存在,可能增加发展为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风险;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其患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风险也相对较高,因为遗传因素在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三、临床表现
症状: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常因乳腺钼靶X线检查、乳腺超声检查或乳腺体检时被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偶尔发现乳腺内有单发或多发的小结节,质地较硬,边界可能不太清晰,但一般疼痛症状不明显。
体征:乳腺局部可能没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通过乳腺触诊可能触及到可疑的占位性病变,但体征往往不典型。
四、诊断方法
乳腺钼靶X线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之一,可发现乳腺内是否有微小钙化灶等异常情况。乳腺导管内原位癌在钼靶X线上可能表现为导管内的钙化,钙化形态多样,如泥沙样钙化等,对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
乳腺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可发现乳腺内的占位性病变,判断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但对于微小钙化的显示不如钼靶X线敏感。
乳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尤其是对于多中心性病变或双侧乳腺病变的检测有优势,能更全面地评估乳腺组织情况。
病理活检:是确诊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金标准。通过空心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癌细胞的形态、结构等,明确诊断。
五、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手术方式有乳腺区段切除术等,通过切除病变的乳腺组织,达到治疗目的。手术可以完整切除导管内的癌细胞,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随访观察:对于一些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病变范围较小且无明显进展倾向的患者,也可以在密切监测下进行随访观察,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如乳腺钼靶、超声等,一旦病情有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六、预后及随访
预后: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预后相对较好,经过规范治疗后,患者的生存率较高,复发风险相对较低。因为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没有发生浸润转移,通过手术等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随访:患者在治疗后需要长期进行随访。一般建议治疗后前2年内每4-6个月进行一次乳腺检查,包括乳腺钼靶、超声等;2年后每6-12个月进行一次检查。同时,患者要注意自我乳腺检查,一旦发现乳腺有异常变化,如新的肿块、乳头溢液等,应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根据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适当调整随访频率和检查项目;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的随访监测,因为其复发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