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左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指征
手术决策需综合多方面评估,包括全身状况中生命体征稳定及重要脏器(心肺肝肾功能)功能评估、骨折情况中骨折移位程度和类型评估、患者预期寿命及生活质量考量,生命体征平稳、重要脏器功能尚可、骨折明显移位或特殊类型、预期寿命较长且有较高生活质量需求时多考虑手术,预期寿命短或倾向保守且能接受术后情况时可选择保守。
一、全身状况评估
1.生命体征稳定性:若患者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如收缩压在90~140mmHg、舒张压在60~90mmHg、心率在60~100次/分、呼吸频率在12~20次/分等,能耐受手术相关的应激情况是手术指征之一。因为只有生命体征相对稳定,身体才能在手术创伤及后续恢复过程中有一定的代偿能力,若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手术风险会大幅增加。
2.重要脏器功能评估
心肺功能:需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如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了解心脏射血分数等,通过肺功能检查(如FEV?占预计值百分比等)评估肺部通气功能。若患者心肺功能尚可,能够在手术麻醉及手术操作过程中维持机体氧供等基本生理需求,则具备手术指征。例如,心脏射血分数>50%,肺功能FEV?占预计值百分比>50%时,相对更适合接受手术。若心肺功能严重受损,如心脏射血分数<30%,或肺功能FEV?占预计值百分比<30%,手术风险极高,需谨慎评估是否手术。
肝肾功能:检查肝肾功能,如肝功能中的转氨酶、胆红素,肾功能中的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若肝肾功能处于相对正常范围或轻度异常但经评估可通过围术期处理改善,患者有手术指征。例如,肌酐轻度升高(如133~177μmol/L),经评估肾脏代偿功能尚可时,仍可考虑手术,但需加强围术期肾脏保护措施;若肝肾功能严重异常,如胆红素明显升高(>85μmol/L)或肌酐>265μmol/L,手术风险极大,需综合权衡。
二、骨折情况评估
1.骨折移位程度:左股骨粗隆间骨折若有明显移位,如Pauwels分型中不稳定型骨折,或Evans分型中Ⅲ型及以上的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因为明显移位的骨折难以通过保守治疗达到良好的复位和愈合,容易出现畸形愈合、不愈合等并发症,且长期卧床相关并发症风险较高。例如,EvansⅢ型骨折骨折端移位明显,骨折稳定性差,手术复位内固定可更好地恢复骨折解剖结构,促进骨折愈合。
2.骨折类型:一些特殊类型的左股骨粗隆间骨折,如伴有骨质疏松严重、骨折粉碎严重等情况的骨折,也多考虑手术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保守治疗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手术可以早期让患者离床活动,减少卧床相关并发症;骨折粉碎严重的骨折,保守治疗难以维持骨折复位,手术内固定可提供更好的固定稳定性,利于骨折愈合。
三、患者预期寿命及生活质量考量
1.预期寿命:若患者预期寿命较长,一般大于1年,手术治疗可以改善其下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应考虑手术。因为较长的预期寿命使得患者有足够时间从手术中获益,避免长期卧床带来的诸多并发症。若患者预期寿命很短,不足6个月,可能更倾向于保守治疗,以减少手术相关风险及创伤。
2.生活质量需求:对于有较高生活质量需求,希望术后能够早期离床活动、恢复一定行走功能的80岁患者,手术是较好的选择。例如,患者平时有较强的自理意愿,希望能尽快恢复到受伤前的生活状态,手术可以满足其恢复下肢功能、独立活动的需求;若患者及家属更倾向于保守治疗带来的低风险,但接受术后长期卧床及功能受限的情况,则可选择保守治疗,但需向其充分告知保守治疗的风险及可能的预后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