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跖骨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等情况,用石膏固定6-8周;手术治疗适用于明显移位或累及关节面等情况,有克氏针内固定和钢板内固定等方式;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进行足趾屈伸活动,中期增加踝关节活动和部分负重练习,后期进行全面功能康复训练。
一、保守治疗
1.适应证: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第五跖骨骨折,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的生长塑性能力较强,轻度移位的第五跖骨骨折也可优先考虑保守治疗;老年患者若身体状况较差,不耐受手术,也多采用保守治疗。
2.具体方法
石膏固定:使用石膏将足部固定于适当位置,一般需要固定6-8周,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足部的血运和感觉情况。在固定过程中,要避免患肢过早负重,防止骨折移位。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活泼好动,需要家长更加细心地看护,确保石膏固定的有效性;老年患者则要注意保持固定部位的稳定,预防并发症。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
有明显移位的骨折:当骨折端移位明显,影响足部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恢复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骨折端移位超过2mm,或者成角畸形大于10°等情况。对于年轻、活动量较大的患者,即使骨折移位不严重,但考虑到后期功能恢复的需求,也可能倾向于手术治疗;而对于一些患有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等的老年患者,若骨折移位不影响基本功能,可能会谨慎选择手术。
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如果第五跖骨骨折累及跖跗关节等关节面,为了恢复关节的平整和正常的关节功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这种情况下,手术的目的不仅是固定骨折,更重要的是恢复关节的完整性,避免后期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2.手术方式
克氏针内固定:通过在骨折部位插入克氏针来固定骨折端。这种方法操作相对简单,但克氏针需要在术后一定时间内取出。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还在发育,克氏针的取出时间需要根据骨骼的生长情况来确定,一般在骨折愈合后6-12个月左右取出;对于老年患者,克氏针取出时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患者骨质较疏松,操作不当可能导致骨折等情况。
钢板内固定:对于一些复杂的第五跖骨骨折,如多段骨折等,可能会采用钢板内固定。钢板可以提供更稳定的固定效果,有利于骨折的愈合。但钢板内固定手术相对复杂,术后恢复时间可能较长。在术后康复过程中,无论是儿童还是老年患者,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促进足部功能的恢复。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或固定后1-2周)
主要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通过足趾的主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以协助进行足趾的活动,动作要轻柔;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关节退变等情况,活动时要注意力度,避免加重关节损伤。
2.中期康复(固定后2-6周)
逐渐增加踝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踝关节康复训练器训练等。同时,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开始部分负重练习,但要注意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时间。儿童患者在中期康复时,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但要避免过度活动;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骨折愈合情况,缓慢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
3.后期康复(固定拆除后6-12周)
进行全面的足部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逐步恢复足部的正常功能。此阶段儿童患者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仍需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来恢复足部功能,在康复过程中要定期进行复查,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