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是什么
小儿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的传染病,可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飞沫、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有初期发热等症状,可通过临床表现观察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对症、抗病毒治疗,预防要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避免聚集及接种疫苗。
一、定义
小儿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二、病因
1.肠道病毒感染: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等;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也可感染。不同年龄段儿童普遍易感,但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这是因为低龄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病毒的抵抗力相对较弱。
2.流行季节与环境因素:该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在人口密集、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更容易造成传播流行。
三、临床表现
1.初期症状:大多数患儿初期会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同时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部分患儿可能首先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
2.典型表现
口腔疱疹或溃疡: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患儿常表现出拒食、流涎等症状,疱疹多见于舌、颊黏膜、硬腭等处,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
手足皮疹:手、足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的皮疹通常无疼痛及瘙痒感,消退后不留瘢痕。皮疹数量多少不一,分布以手足部为多,臂、腿部位也可出现。
四、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观察:医生根据患儿的症状表现,如发热、手-足-口腔部位的疱疹等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通过采集患儿咽拭子、粪便或疱疹液等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若检测出肠道病毒71型或柯萨奇病毒A16型等相关病毒核酸,可明确诊断。
血清学检查: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肠道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有4倍及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对于发热的患儿,由于要遵循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的用药逻辑,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适当减少衣物、多喝温水等物理降温方式,但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低龄儿童要特别注意避免因体温过高引起惊厥等不良事件。
2.对症治疗:若患儿发热较高,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进行退热,但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不规范使用。如有口腔疼痛影响进食,可局部使用药物缓解症状。
3.抗病毒治疗:对于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重症患儿,可在发病早期适当使用抗病毒药物,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六、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2.环境卫生: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定期开窗通风,对儿童使用的物品定期进行清洗消毒,如玩具、餐具等。
3.避免聚集: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超市、商场等,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4.疫苗接种:目前可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尤其对5岁以下儿童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降低重症和死亡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