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遗症有哪些
骨折会引发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肌肉萎缩、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后遗症,关节僵硬是因长期固定致关节周围组织粘连挛缩,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创伤性关节炎是骨折致关节面不平整,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肌肉萎缩是患肢活动少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是因骨折部位血液供应不足、感染、固定不稳定等,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
一、骨折后遗症之关节僵硬
1.产生机制:骨折后长期固定会导致关节周围组织粘连、挛缩,影响关节活动度。例如,上肢骨折后若固定时间过长,肩关节可能因活动减少出现粘连,使得肩关节外展、前屈等活动受限。这与骨折后局部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变化相关,炎症刺激会促使纤维蛋白渗出,进而形成粘连。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骨折后由于自身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固定不当也可能出现关节僵硬;而老年人骨折后关节僵硬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因为其关节周围组织弹性和修复能力下降。生活方式上,受伤后缺乏早期规范的康复锻炼会明显增加关节僵硬的风险。病史方面,本身有关节疾病的患者骨折后更易出现关节僵硬情况。
二、骨折后遗症之创伤性关节炎
1.产生机制:骨折导致关节面不平整,骨折愈合后关节软骨受到异常应力,长期磨损引起软骨退变、骨质增生等。比如膝关节骨折后,关节面破坏,行走时关节软骨不断摩擦,逐渐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创伤性关节炎表现。这是由于关节力学结构改变,正常应力分布失衡,加速了关节软骨的破坏进程。
2.影响因素:年龄上,年轻人骨折后若未良好恢复关节面平整,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其关节活动度大,长期应力作用更易导致软骨损伤;老年人本身关节软骨有一定退变基础,骨折后更易诱发创伤性关节炎。生活方式中,骨折后过早负重活动会加重关节面的磨损,增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几率。病史方面,有骨质疏松等疾病的患者骨折后更易出现关节面不平整相关问题,进而引发创伤性关节炎。
三、骨折后遗症之肌肉萎缩
1.产生机制:骨折后患肢活动减少,肌肉废用性萎缩。肌肉长期不活动,其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导致肌肉体积变小、力量减弱。例如,下肢骨折后,腿部肌肉因长期卧床不能有效收缩,逐渐出现萎缩,表现为腿围减小、肌力下降。这是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以及肌肉自身代谢改变共同作用的结果,神经冲动减少使得肌肉收缩减少,进而影响肌肉的正常代谢和结构。
2.影响因素:年龄较小的患者肌肉萎缩恢复相对较快,但如果不及时进行康复锻炼也可能遗留较明显的肌肉萎缩;老年人肌肉萎缩恢复慢,且容易因肌肉萎缩导致行走困难等问题。生活方式上,受伤后康复锻炼不及时、不规范会加重肌肉萎缩程度。病史方面,本身有肌肉疾病的患者骨折后肌肉萎缩情况可能更严重。
四、骨折后遗症之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1.产生机制:骨折部位血液供应不足、感染、骨折端固定不稳定等因素可导致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比如骨折端血运破坏严重,像股骨颈骨折头下型,由于股骨头主要供血动脉损伤,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感染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影响骨折愈合过程;固定不牢固则无法为骨折愈合提供稳定的环境,阻碍骨痂形成。
2.影响因素:年龄上,儿童骨折后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存在严重损伤等情况也可能出现延迟愈合;老年人骨折后愈合能力差,更易发生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生活方式中,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不利于骨折愈合。病史方面,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骨折后愈合难度增加,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组织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