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并腺肌瘤是怎么回事
子宫腺肌症并腺肌瘤是子宫腺肌病的特殊类型,好发于30-50岁经产妇,发病与子宫肌层损伤、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有关,有月经异常、痛经、腹部包块等表现,可通过B超、MRI、血清CA125测定诊断,治疗有药物和手术方式,对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不同,育龄期影响受孕等,围绝经期视情况保守观察或手术,老年以保守治疗为主。
一、定义与基本概况
子宫腺肌症并腺肌瘤是子宫腺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当部分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内膜组织局限性生长形成结节或团块,类似肌壁间肌瘤时,就称为子宫腺肌症并腺肌瘤。好发于30-50岁经产妇,约15%同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约50%合并子宫肌瘤。
二、发病机制
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子宫肌层损伤: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造成子宫肌层损伤,使得基底层子宫内膜细胞侵入肌层,这是较为重要的因素。例如,有多次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发生子宫腺肌症并腺肌瘤的风险相对较高。
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异位的内膜组织仍受雌激素和孕激素调节,雌激素可促进异位内膜腺体增生、肥大,孕激素可使其转化为分泌期改变,从而导致病灶不断生长。
三、临床表现
月经异常: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研究显示,约80%的患者会出现月经量增多,严重者可导致贫血。这是因为子宫肌层的病变影响了子宫的收缩,使得子宫出血量增加。
痛经:多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位于下腹深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常于月经开始时出现,并持续整个经期。痛经的发生与异位内膜在经期出血刺激子宫肌层痉挛性收缩有关。
腹部包块:部分患者可在下腹部触及增大的子宫,质地较硬,有压痛。子宫一般呈均匀性增大,但也有呈局限性隆起形成腺肌瘤的情况。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B超: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子宫均匀增大或局限性隆起,肌层内可见不均质的回声区。经阴道B超对子宫腺肌症并腺肌瘤的诊断敏感性较高,能清晰显示子宫肌层的病变情况。
MRI:对子宫腺肌症并腺肌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能够更清楚地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与子宫肌瘤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血清CA125测定:部分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可升高,但升高幅度一般不如卵巢癌明显,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
五、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及近绝经期患者可试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GnRH-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如亮丙瑞林等,使用后可抑制卵巢功能,导致雌激素水平下降,使异位内膜萎缩,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
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是根治子宫腺肌症并腺肌瘤的方法。
病灶切除术: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或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可考虑行病灶切除术,但术后有复发的可能。
六、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育龄期女性:子宫腺肌症并腺肌瘤可能会影响受孕,即使受孕后也可能增加流产、早产等风险。因此,育龄期女性若患有该病,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有生育计划的患者需积极评估生育相关风险。
围绝经期女性:此阶段女性若症状较轻,可采取保守观察,定期复查;若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则可考虑手术等治疗方式。同时,围绝经期女性要注意自身激素水平变化带来的身体不适,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老年女性:一般采取保守治疗为主,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老年女性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