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怎么治疗好得快
病毒性肺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隔离休息、保持室内适宜环境与空气流通、氧疗)、抗病毒治疗(依病毒类型选药,部分病毒无特效抗病毒药)、对症支持治疗(退热按需用药、止咳祛痰用合适药物)及并发症防治(防治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注意防治继发感染及基础病患者的基础病控制)
一、一般治疗
1.隔离与休息
患者需进行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要保证充足的休息,良好的休息有助于机体恢复免疫力,一般建议成人每天保证7-8小时以上的高质量睡眠,儿童则需根据年龄保证相应时长的休息,年龄越小,所需休息时间相对越长,例如婴儿可能需要16-20小时左右的睡眠。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维持适宜的温度(一般18-22℃)和湿度(40%-60%),这有利于患者呼吸顺畅,减少呼吸道刺激。
2.氧疗
对于有低氧血症的患者,需给予氧疗。根据患者缺氧程度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通过氧疗可提高血氧饱和度,一般目标是将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3%-98%。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氧流量的控制,避免氧流量过高对儿童呼吸道等造成不良影响。例如轻度低氧血症可采用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氧流量一般为1-3L/min;中重度低氧血症可能需要面罩吸氧,氧流量根据病情调整。
二、抗病毒治疗
1.药物选择依据
根据病毒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例如对于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可选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等抗病毒药物。目前有科学研究表明,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缩短病程、减轻症状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病毒检测结果等综合判断。
对于其他常见病毒性肺炎的病毒,如腺病毒等,目前可能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还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也在不断进行相关药物的研发探索。
三、对症支持治疗
1.退热
当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时,对于成人若体温≥38.5℃且伴有明显不适,可考虑使用退热药物,但需遵循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而非机械按体温用药。儿童退热需特别谨慎,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适当减少衣物、使用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法,当体温超过38.5℃且儿童出现明显不适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合适的儿童专用退热药物,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药物。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可用于3个月以上儿童的退热,布洛芬可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的退热,但都需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合适剂量。
2.止咳祛痰
对于咳嗽咳痰的患者,可根据病情使用止咳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药物有促进痰液排出的作用,能缓解患者咳嗽咳痰症状。但对于儿童患者,使用祛痰药物需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等。例如对于幼儿,可能更适合使用糖浆剂等儿童专用剂型的祛痰药物。
四、并发症防治
1.呼吸衰竭防治
密切监测患者呼吸情况,如出现呼吸衰竭迹象,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成人呼吸衰竭可能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等治疗,而儿童呼吸衰竭的治疗更为复杂,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根据儿童的年龄、病情等选择合适的通气方式,如无创通气或有创通气等,并密切观察通气效果和并发症情况。
2.其他并发症防治
注意防治病毒性肺炎可能引发的其他并发症,如继发性细菌感染等。若怀疑有细菌感染,需根据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但要避免滥用。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病毒性肺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控制和监测,防止基础疾病加重而影响病毒性肺炎的治疗和预后。例如对于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的患者,要保证其呼吸功能的维护,在使用药物等治疗时要考虑对其基础疾病的影响,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